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介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灯彩、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 婺源灯彩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广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本篇还介绍了迎灯习俗、灯会等民间灯彩活动。 婺源抬阁又称“桌戏”“台角”,是流动着的露天多层小戏台,也是一种民间灯彩。婺源抬阁剧目多达40余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婺源抬阁表演技艺逐渐失传,只有甲路村的抬阁独存,故本篇主要介绍了甲路抬阁的特征、剧目及代表性作品、服装道具等,以及独特技艺与价值。 婺源豆腐架:婺源村民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推陈出新。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很好知识读本
本书整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遗产相关的四份国际文书: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建议案》,1998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与无形遗产代表作条列》,2003年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各项遗产保护实践,将这些均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套日趋完善的人类遗产体系。它包含了保护世界遗产(自然的和文化的),无形遗产的理念,规则和实施的完整结构。 通过梳理形成四份国际文书的历史,本书完成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个人类遗产体系不断反思和更新过程的“知识考古”。 本书还用简洁的方式图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体系中各类遗产类型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名录申报的评选标准、程序。 书中很多材料都是首次以中文形式出现,包括对联合国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年画综述;年画的艺术价值;民间绘画理论——画诀叙要;年画的历史沿革等。
暂时没有内容
21世纪经济学人著系。
“遗产热”、“遗产运动”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遗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遗产学:一门既关乎历史,又关乎现实的学科。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我们拥有古老、丰富的遗留和遗存;但之于我国的学科和学术研究来说,遗产学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