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十三刺史部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色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中国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 温骏轩特有的枝蔓型叙事和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 掌握 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 错觉 :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 错觉 。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 原来如此 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 反转 ,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 暗语 ,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
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厚葬毁了大汉江山、东汉王朝的财政困局、别说宋朝不差钱儿、经济学家王安石的两大创新、白银让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谁偷了康乾盛世的馒头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为广大读者解读货币对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诠释货币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海上马车夫的世纪辉煌、鲁滨孙是个奴隶贩子、棉花大战中的 X 因素、牛顿让银币遭殃、为了3便士茶税丢掉13个州、一战爆发与钱无关、美元成了世界Q币、国家信用多少钱一斤 本书站在经济的视角,讲述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五百年中,世界历史和经济演变中的精彩故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国命运的经济共
《明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厚重的讲述明代妇女生活的专著,主要内容为:明代人的女性观、明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礼俗与妇女生活、明代妇女的教育、明代妇女的服饰、明代妇女的社会活动、明代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明代女性的 活力 及 多样性 八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作者通过对明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考察,阐明了明代妇女在传统礼教闭锁世界中形成的妇女群体人格;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人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受这种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晚明妇女生活也更具有活力与多样性。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历史课》精选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通揽史学,共分为六章,自中华文明起始(夏、商、周)至清代为止,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多层次启发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史。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诗词课》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是汇集名师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从诗、词两大类出发,精选历朝著名诗人、词人,诗派、词派进行讲解,分析透彻、以点带面,有助于读者多层次理解。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文学课》精选西南联大教授关于文学讲解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悉心讲解历代文学背景、名家名作,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说,以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为线,精心讲解数部经典名著及百家流派思想,领略文。
《故宫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讲述故宫历史的作品,围绕故宫展开,兼及元明清三朝历史。全书分元明卷和清代卷上下两卷,共十八章。上卷从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开始,一直写到永乐十八年迁都紫禁城,后到明崇祯帝之死。以紫禁城的兴建和成熟为轴心,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发生在这座宫阙里的悲欢离合,以及被紫禁城所见证的诸多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古建筑的知识,介绍了主要宫殿的修建和背后的故事。下卷从沈阳故宫写起,直到晚清时期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黄昏和曲折命运。同时进一步明确故宫的历史体系,通过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事件,将颐和园、西苑、避暑山庄的建筑纳入其中。后以王国维在昆明湖投水和故宫文物在战乱中的辗转为补充,全面展现了故宫六百年的兴衰变迁。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我一生的故事》是埃莉诺 罗斯福的自传,她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作家。 罗斯福总统在任十二年,她做了十二年的 夫人 ,创了美国历史之。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后来又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主导起草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1961年,肯尼迪总统再次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埃莉诺 罗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 夫人 ,她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独立意识、公开讲话及作家生涯都是前所未有的。埃莉诺从本质上改变了白宫女主人的传统形象,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政治活动的热情参与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为后来的 夫人们 所效仿。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因病突然去世,并没有留下回忆录,因此埃莉诺 罗斯福的这本自传也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独家资料。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 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 实际上是与 代资本主义的 紧密关联在 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 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 贝克 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 ,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 历 重要的 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 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 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 起。在贝克 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 ,贝克 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 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 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 这个存在着巨大不 等的世 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 个所谓的 全球化
《明朝大悲咒》 本书是熊召政研究明朝历史多年的感悟。作者深入浅出,讲述了诸多明朝的故事,将明朝皇帝如朱元璋、朱棣,大臣如张居正、宋濂、方孝孺,大太监魏忠贤、冯保等形象各异的历史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叙述了明朝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权臣并非奸臣,关键是是否做到 权为民所用 ,如判断一个官员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其道德品质,更应该看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对历史人物,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在民间传说中广受赞誉的海瑞的评判,发人深省。 《明朝帝王师》 明朝帝王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一般先做太子的老师,凡入选者,时人便以 储相 待之。老皇帝驾崩后,继位的太子一般会让他们进入权力中枢 内阁,担任辅臣乃至首辅。因此,明朝帝王
茶叶 直是世 上 受欢迎的商品之 。几个世纪以来,种植、 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 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 今尚存。本书以 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 拉帕波 在本书中指出,17 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 。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 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 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茶产业是 早的殖民产业之 ,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 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在日本访学时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对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感悟,也思考了 史视角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等等。此外,书中也有葛兆光先生读史时产生的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比较的思考,以及对若干重要学术问题的新见解和新启发。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该书全面梳理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依据不同时期党中央对环境治理的突破性认识,准确划分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阶段,阐释各个阶段的制度创新举措、实际成效及重大成就。系统分析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从国内现实和国际动态视角,分析影响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多维因素,以及下一阶段如何在上一阶段实现继承和发展。科学总结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从现代制度变迁、中国政治传统、民众思维方式等角度,透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总体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方向指导和历史镜鉴。
.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 四书 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 直解 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 日讲 ,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 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好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 四书 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建党百年,医者大爱。本书以 30 位平均年龄近百岁的医务工作者的视角,采用纪实的形式描绘了那些与共和国同成长、与党共进退的中国医者有关生命大观、救治大任、革命大志、民族大业的感人故事,展现了 1921 2021 年中国医学界从艰难走向光辉的峥嵘岁月。这些植根沃土的篇章,既有关于大医精诚、仁心仁爱的故事,又有关于坚定信仰、众志成城的故事,还有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故事,更有关于人类使命、中国价值的故事,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真实生动地勾勒出中国医者群像,展现了他们为大众解除疾苦、谋求幸福的奋斗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医者的红色自信,以及终为大众健康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精诚所求。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