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论之五四时期史学,在时间上大体是指从《新青年》创刊的 1915年到1927年的十余年间。这一时期,新、旧史学的冲突与承继,中、西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史学转型的复杂景象。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莅列其中,史学主流力求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显示出了崭新气象,带来了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更新。
本教材从中国史学现状出发,自“史”的产生写至“新史学”的兴起与反思,回顾4000多年来史学发生、发展的过往来程,着重史学自身的演变特点与发展趋势。采取按时间跨度和按基本系列相结合的框架,把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纳入史学发展演变之中叙说。对影响中国史学发展演进的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清理和探讨,注意总结其利弊得失。适合高校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需要,同时提出一些启发硕士、博士、博士后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
本书是文字学家胡朴安先生在大学历次讲授文字学知识的讲义结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切实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指出各书优缺点,以备参考。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22辑2010第4辑)》由王兆成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历史学家茶座》是一本定位为“有识、有趣、有用;真相、真实、真切”,面向知识大众的通俗历史文化读物。《历史学家茶座》欢迎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家,也欢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此品茶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