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作者以清代科举为蓝本,参阅诸多回忆录、日记、笔记、杂谈、奏章、小说等,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再现士人群体在科场和官场的人生命运,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布·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五月花号”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 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成
本书是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立足于目前学界城市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宏观性的缺憾,对隋唐五代时期城市问题进行 把握和科学分析。内容涵盖隋代建立与城市发展;唐代城市繁荣与兴盛;五代十国混战与城市兴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经济变迁与城市发展;城市营造与管理制度;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城市社会生活;城市教育文化与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城市在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历史的研究,完整、系统地勾勒该时段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面貌,进一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确立一个基础性的座标与参照模本,再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凸显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的亮点。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整合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的创见,对于有志于研究宋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本书通过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450余位颂古作者的5700余首作品及320余位禅宗大师的1300多个公案进行综合研究,厘清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承脉络,梳理了两宋禅宗思想的发展状况,考察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的版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颂古的概念、形式特征、公案的来源、类型及参读方法等,论述了颂古对公案阐释的意义,指出了禅宗公案、颂古语言的隐喻性;考察了颂古与传统诗歌的关系,以及这些颂古作品作为宋诗的一部分,可以增补《全宋诗》的情况;探讨并总结了“整体无差别”等五种禅宗悟道境界,为读者 准确地理解公案与颂古提供切实帮助;大体梳理了禅门五家七宗的宗风;探讨了书中唐、宋口语词的种类、用例及出现原因,以本书所收公案、颂古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339个口语词进行了释义;对中国禅宗的思辩精神进行了揭示与阐述。
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从世界看中国,看西方,这是本书之核心。本书是以总结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历史经验为主题,这一总结的历史基础就是文明的多样性,离开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整体,就会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偏离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观。因此,文明的多样性是本书写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九世纪后西方设计了
尤中教授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研究范围及于地方史、地方沿革史、云南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等领域,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丰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之巨擘。 为总结尤中教授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文化,启发后学,并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我们特此编辑出版了这部《尤中文集》。
2019年杭州文史论坛举办了这样一个研讨会:“江南忆, 忆是杭州——千年以来东南地区文化区位重构与杭州的崛起”学术研讨会。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百余位学者与会,共同讨论东南地区经济文化格局重构、钱塘江流域开发及其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学者们济济一堂,都聚焦于千年杭州上,畅所欲言,提交了各种视角的论文,可以说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个结集。 在这些论文中,既有宏观的观察,大时段的分析。 如楼劲的《六朝浙东与钱唐升州》,讨论了整个六朝时期浙东地区的发展,以及其与钱唐在南朝梁陈至隋升格为郡州的关联;陈志坚的《杭州何以成为“东南 州”——隋唐至北宋杭州的发展轨迹》,从经济、政治、人口、军事等方面梳理了杭州自隋唐至北宋的发展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撰。陈元靓,南宋末年出生,自署广寒仙裔。全书以类书的方式编撰,共四十二卷。书前有首卷、 图说,后有末卷、总载。正文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四季次序,以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立条目。全书以节令为纲,以时俗为目,举凡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祭祀祈祷、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养生诊疗,乃至历史故实、神话传说,莫不征引,蔚为大观。 该书被誉为岁时风俗方面的集大成者,对研究岁时民俗现象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加之该书成于宋末,书中所引用的文献,很多在后世已散佚,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本书从实战应用出发,系统地讲解SwiftUI开发的全过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上手SwiftUI开发。 本书共14章,从SwiftUI的基础概念开始,逐渐深入分析视图、动画、自动布局机制、栏目、代码整理、参数存储、网络请求、架构设计、设备管理、数据存储等主题,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巧。 本书适合对SwiftUI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都能够通过本书全面了解SwiftUI的基础知识和实战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开发出的iOS应用。
本书是关于无线电辐射源定位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著作,作者从无线电辐射源定位的相关概念和常用方法、应用问题及解决途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着手,介绍了多种无线电辐射源定位方法,梳理了工程实现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还适度增加了定位基础理论、定位新方法与新技术介绍。全书共11章,章简述无线电辐射源定位的任务、作用、简史和典型定位系统;第2章介绍常用无线电辐射源定位技术体制、定位坐标系及其转换、定位误差指标及表征方式、误差源及其影响、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第3章概要介绍定位跟踪模型和定位估计算法;第4~7章分别具体介绍测向定位、时差定位、频移定位和时频差组合定位的原理与算法、定位误差、工程实现与应用、实例;第8章具体介绍其他组合定位的原理与算法、定位误差;第9章介绍无线电定位新方法中的智能定位和直接定
......
《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之一,旨在通过专题研究、口述回忆和档案文献等三类体式的结合,对上海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工人新村”,以及八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住宅中心这些史实作出系统而多元的观照,并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代上海史专题的研究提供尽可能详尽完备的档案文献和其他参考资料,特别是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口述史料,生动鲜活,尤称珍贵,是研究“四史”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