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 传统时代的日本 革命年代的日本 新世纪的日本 战争中的日本 当代日本 五个部分。 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 全书以 大事件 与 小故事 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日清战争》是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甲午劫难记忆译丛 之一种。本书是日军旧参谋本部编写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共8卷)的节译版,主要从日本官方的立场出发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该书的部分观点有违历史事实,且有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史料比较详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日军在战争过程中的战略部署、部队的编成体制、作战方案的制定、陆海军的协同等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终战诏书》,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七十余年后,战败文化成了日本集体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谁该为战争负责和谁有罪,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分裂,裂缝之下的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什么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杀戮和牺牲? 在本书中,桥本明子探究了三种互相抵触的战争记忆: 受害者 施害者 和 英雄记忆 。这种分歧形塑了战后一代人对历史和自身的理解,并影响至今。桥本明子借助民族志、访谈和影像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再现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过程:政府、传媒、国家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因由?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解主义,哪条才
1912 1926年,日本大正时代,上承明治,下启昭和。 这十五年里,老牌藩阀与民间政党势力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军部势力在此纷争中渔翁得利,逐渐兴起并于昭和前期上台执政,完成了日本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蜕变。 对大正史的研究,无论中日学者,或有误读臆想,或未予重视,以致其形象虚迷模糊,实为日本史研究之软肋。本书作者张轶 (@洋风汉魂) 沉潜十年,苦心孤诣。释读原始史料。成就五十万字。独具比较史视野,深入史实肌理。为读者发掘真相,还原细节,揭橥不为大众熟知的近代东亚大关节。
《日本史》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日本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此次修订,更正了原书个别错漏,补写了近几年的日本大事。 日本是一个文明与野性共存的民族,它是善于模仿、勇于创造的国家。它是亚洲早实现现代化、在世界经济史上书写了奇迹和辉煌、如今又陷入停滞的岛国。它与中国有着既亲近又隔膜的复杂关系。它的历史发人深思和警醒。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附有索引、政权更迭表、大事年表和参考书名。
《简读中国史》 中国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 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 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简读日本史》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闯入江户湾,奉行锁国政策二百余年的日本从此打开了国门。经过一系列的腥风血雨,江户幕府倒台,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推动了一场使日本成为现代国家的改革,史称 明治维新 。本书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胜海舟、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下层武士为中心,通过他们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明治维新的全过程,精彩地描述了这段动荡岁月的人与事,深刻地分析了幕府倒台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躁动的日本》 鲜见前例的绝密档案研究 再现日本官方对亚太地区的 战局推测及战略考量 ◆ 日本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悍然发动侵略,并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憧憬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欧亚帝国? ◆ 二战 期间,日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怎样的观察和预测?它早已知晓后统一中国的人将是毛泽东? ◆ 原子弹并非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早已密谋全身而退的日本,直接塑造了苏美冷战、朝鲜分裂、蒋介石败走的历史格局? 二战 后,日本主流学界对战败的叙述总跳不出 太平洋战争 的桎梏。这种历史观导致战后日本人对亚洲侵略行径的集体遗忘。亚洲要想走出战争的阴影,首先应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 欧亚 太平洋 战略思考与规划。 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帝国大本营销毁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对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伪满政权,并以之为工具,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进一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其中,政治、军事统治是基础,日本通过设置各级行政机构、军事机构,并制定相关法令与政策,以完成对伪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是核心,发展军事经济是日本经济统治的显著特征;文化与社会统治是重要手段,日本通过控制教育、新闻出版、视听等来强化其殖民统治。本书运用 满铁 资料、日本侵华资料、报刊资料等一手史料,从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日本的侵略 理路 ,揭露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控制和掠夺的事实,同时展现中国东北社会各界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应对。
本书所论始于日本与西洋文化*初接触的16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江户时代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因子在相互融合、碰撞中形成了今人所说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过程,及其这种传统文化对明治以来日本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近年来网野善彦的作品愈来愈受到中国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关注,多部专著被相继引进出版。《日本社会的历史》是网野在学术成熟期撰写的一部日本社会通史,也是其代表作中广为人知的一部,成为很多人理解和探讨 网野史学 的起点。 他在书中关注日本列岛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叙述了从史前社会到近世和近代约1300年的历史,驳斥历来有关 日本国 和 日本人 的 常识 ,强调具体地描绘出 列岛社会史像 以代替一直以来的 日本史像 的重要性,始终将日本列岛社会的发展变化置于整个东亚历史的大视野下来观察。通过作者的叙述,日本不再是重洋隔绝的 孤岛 ,也不再是 天皇万世一系 的 神国 ,更不是以稻作文化为基础的均质社会,它将以一种更接地气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对日本从飞鸟时代王权的成熟至平安时代古代天皇制的终结这段历史时期的皇亲制度作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在纵向上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皇亲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横向上系统考察与皇亲相关的皇位继承制度、叙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禄制度、婚姻制度、赐姓制度以及斋王制度,并探讨这些制度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本书也尽可能地关注古代中日两国皇亲制度的异同。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 从 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三卷本《日本史》,这部日本史代表了目前书写日本的著名的历史学家Sir George Sansom的学术。与Sansom另一本广为人知的Short Cultural History相比,更宏大的三卷本日本史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现象,并偶有触及宗教、文学和艺术。这部史学作品主要是描述性的和事实性的,与此同时,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务实的解读,并建议与其他民族历史进行对比研究。 《日本史:1334-1615》讲述了一种新的封建等级的发展,内战的起起伏伏,大家族的荣辱沉浮,以及在政治失序中制度和经济生活出现的新特征。第二卷写到入侵朝鲜失败,后一波内战在1615年以德川家康胜利而告终。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七):室町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地讲述了1336年到1573年日本历史。足利氏是如何顺应天时、乘势而起的?在南朝与北朝合并的过程中,足利氏起到了哪些作用?足利义满执政时期,室町幕府是如何进入全盛时期的?从足利义持到足利义教,室町幕府为什么开始陷入统治危机?应仁之乱是如何导致室町幕府衰落的?为什么日本会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本书将一一解答。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玮先生撰就。详细讲述了“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和“武家政权”的建立,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今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最终的“东京审判”;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全书涵盖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史实丰富,见解独到,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极具特殊性、重要性的一对双边关系,对日外交是我国外交大棋盘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期待本书有助于关注中日关系的广大读者了解和展望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与今后走向。
作者主要根据三菱史料馆所藏档案,兼及其他相关资料,以三菱邮政汽船公司、三菱合资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明治初期至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三菱财阀形成的历史,对三菱财阀的建立、投资和经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与改革、总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间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