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终战诏书》,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七十余年后,战败文化成了日本集体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谁该为战争负责和谁有罪,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分裂,裂缝之下的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什么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杀戮和牺牲? 在本书中,桥本明子探究了三种互相抵触的战争记忆: 受害者 施害者 和 英雄记忆 。这种分歧形塑了战后一代人对历史和自身的理解,并影响至今。桥本明子借助民族志、访谈和影像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再现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过程:政府、传媒、国家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因由?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解主义,哪条才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华族令》,宣布由公卿、诸侯和维新功臣等家族共同组成新阶层 华族 。华族拥有封爵,世袭地位与资产,是日本近代史上特殊的贵族阶层。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华族作为 皇室之藩屏 ,对日本近代各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随着日本走向战争,这一贵族群体终在1947年因华族制度的废除而消失。本书从文献史料出发,揭开朦胧表象,讲述华族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真实兴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伪满政权,并以之为工具,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进一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其中,政治、军事统治是基础,日本通过设置各级行政机构、军事机构,并制定相关法令与政策,以完成对伪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是核心,发展军事经济是日本经济统治的显著特征;文化与社会统治是重要手段,日本通过控制教育、新闻出版、视听等来强化其殖民统治。本书运用 满铁 资料、日本侵华资料、报刊资料等一手史料,从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日本的侵略 理路 ,揭露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控制和掠夺的事实,同时展现中国东北社会各界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应对。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七):室町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地讲述了1336年到1573年日本历史。足利氏是如何顺应天时、乘势而起的?在南朝与北朝合并的过程中,足利氏起到了哪些作用?足利义满执政时期,室町幕府是如何进入全盛时期的?从足利义持到足利义教,室町幕府为什么开始陷入统治危机?应仁之乱是如何导致室町幕府衰落的?为什么日本会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本书将一一解答。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八):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可歌可泣、大放异彩的时代,是群雄逐鹿、走向统一的时代,是奠定日本向现代转型基础的时代。安土时代与桃山时代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前者有所失,后者有所得。安土时代是探索、试错的时代,桃山时代是纠错、成功的时代。安土时代的活动舞台集中在畿内、东海、东山、山阴、山阳,桃山时代的活动舞台扩展到日本全国,远及朝鲜、中国、南洋群岛。也就是说,安土时代具有地方性特征,桃山时代具有国际性特征。政权是如何自上而下由将军向管领,由管领向家宰,由家宰向其亲信转移的? 下克上 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乱世的形成存在怎样的关系?社会失序是如何打破 流动藩篱 ,从而使英雄辈出的?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对日本从分裂走向统一、从衰落走向复兴起到了哪些作用?本书将详细解答。
本书是一部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脉络的 报界政治动员史 。全书以 政治动员 为线索,对1868 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书中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 总体战体制 ,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通过还原近代日本报界发展史,阐述其发挥政治动员功能、参与宣传战之必然性,并论及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及历史问题,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 贯战史 画卷。
意识形态在日本近代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精英努力通过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现代历史学家从意识形态出发研究日本。本书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的分析考察日本明治晚期的意识形态,并认为,制定和传达新的国家价值观的过程与通常所设想的不一致。通过让读者沉浸在明治时代后期的谈话和思想中,格鲁克教授重现了当时日本人所经历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多样性,终对日本的政治和民族观念有了新的解释。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 接口 ,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往来车站的每一天 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 公共意识 得以逐步确立。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本书对日本从飞鸟时代王权的成熟至平安时代古代天皇制的终结这段历史时期的皇亲制度作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在纵向上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皇亲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横向上系统考察与皇亲相关的皇位继承制度、叙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禄制度、婚姻制度、赐姓制度以及斋王制度,并探讨这些制度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本书也尽可能地关注古代中日两国皇亲制度的异同。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摧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侵华日军对中国,除新疆、西藏以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无差别轰炸,屠杀了大量无辜平民,制造了众多惨绝人寰的重大惨案,犯下了滔天的反人道罪行。本书围绕重大惨案的史实梳理、时空分布、亲历者心理嬗变、国内国际因应及历史记忆等展开研究,从多视角透视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的面相,在还原历史事实、揭开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警示世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站在过去与未来十字路口上的日本 一手是从过去四百年政治史中继承的沉重锁链 一手握住传统审美与潮流文化带来的世界认同 ----------------------------- 日本从1853年改革以来迅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给世界历史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故事。今天的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外部世界提起它时,人们感兴趣的是其传统艺术、饮食、时尚设计与动画产业;关于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机构,更多的则是政府的无能、经济的低迷以及 日本第 神话的倒塌。 为了寻找日本陷入困境的原因,塔格特 墨菲将目光投向从平安时代开始的政治经济史。日本的枷锁,早在1603年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时铸成,幕府统治对秩序与稳定的痴迷,将等级观念直接注入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军事化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它不仅将全世界拖入战争的泥淖,也使现代日本背负了沉
象征中国皇帝的信物是什么?是龙。是五爪的龙。但同样是龙,在韩国是四爪,在日本是三爪。但恰恰是龙只有三爪的日本,天皇还在。这又是为什么?这里,天皇制被列入人类三大谜史之一。在历史的盛宴里显现出的虚幻,竟能成为全人类的谜史,这让日本人兴奋不已。 《日本书纪》在当时是个大工程,光写天武天皇就用了卷二十八和卷二十九的巨大篇幅,但是这其中竟然没有人知道天武哪一年出生,就连担任总编撰人的舍人亲王,也对自己父亲的生年毫不知情。 不管怎么说,这位称德女帝确实也给日本天皇家带来了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人说她是个多情的种,有人说她终生固守了童贞,有人说她模仿中国的武曌,有人说她为佛教立国作出了贡献。 再通俗一点说,所谓天皇的诞生和存在是个什么概念呢?天台密教中的佛(一字金轮),与表示佛教之母的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 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 赛登施蒂克( 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 , 1921-2007 ) 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战后以来日本在不同阶段都遇到了不同形式的能源约束问题,但是都未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长期约束 瓶颈 。本书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考察日本在应对能源约束中,如何成功地进行了合理的、巧妙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大江东去,万里奔腾,自古磨砺英雄。民生公司是一家依托川江及其腹地,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面下艰难发展起来,并对坚持持久抗战作出历史贡献的现代早期大型民族资本企业。 民生公司初创后,特别是在局部抗战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抗战全面爆发后,民生公司怀着蓬勃昂扬的爱国精神,抢运政府机关、文教机构、厂矿企业人员物资,输送川军出川抗战,为保存民族工业命脉、支撑持久抗战作出重大贡献。其中,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完成的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宜昌撤退抢运,成为抗战史上的不朽传奇。然而,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民生公司虽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实业公司,在大后方社会经济急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却日益陷入艰难处境。
《拥抱战败》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最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 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极具特殊性、重要性的一对双边关系,对日外交是我国外交大棋盘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期待本书有助于关注中日关系的广大读者了解和展望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与今后走向。
了解日本的近代历史,此一本书足以。本书每章都附有年表,*后还有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曾畅销多年,在读者中口碑极佳,是了解日本历史的经典之作。
《明治维新》审视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全过程。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日本和中国走上的是不同的反应之路。中国儒家思想偏向于保守退让的应对措施,日本却成功实施了“以夷制夷”思路,建立了现代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本书作者秉承这条思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本与西方的博弈展开追溯,考察了日本从天皇、幕府到底层农民的方方面面人物对于自我和国家的重新定位过程,重新定义了日本“王政复古”与“维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总结了明治维新期间的种种正方与反方势力及其表现。作者以较日本本土学者冷静的态度,讨论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从而提供了一种客观公允地评鉴历史的视角。全书史料详实,论证生动,极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