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拥抱战败》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 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本书以统治主体的演变为主线,从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与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转折时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进过程,兼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经济发展、大众心态等内容,清晰、完整地绘制出日本历史的鸟瞰式全貌。 本书曾获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两次获得 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第四版在注意吸收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战后历史改为三章,在内容上稍作调整,进一步阅读书目也更新为对近三年内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的介绍。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 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 决定版 。
二战后曾经称霸世界经济舞台的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开始,随着社会严重老龄少子化、福岛核灾难等一系列打击,整个国家陷入持续、全面的衰落:所有人似乎都陷入了生存困境 老年人退而无休,年轻人或加班到死或啃老躺平,孩子们厌学霸凌,日本经济更是四面楚歌 人口减少导致消费市场萎缩,小城市持续衰败,福岛核污染后的能源危机,错失数字化、人工智能风口沦为打工仔的日本电子工业巨头,致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只能制造经济复苏幻觉的 安倍经济学 。再加上一系列把国家及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国家安全政策 作为一个深谙日本历史文化,从事数十年深度报道的记者,威兰德利用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视角,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忠实记录了当今日本社会众生相。
本书分六个阶段讲述了1857年至1937年共80年的日本历史。如果用日本近代史固有的语言来表述各个时代,六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 公武合体 尊王倒幕 殖产兴业 明治立宪制 大正民主 昭和法西斯主义 。不过,即便列出了各时代的特征,仍无法明白各时代的相互关系。于是,作者将这六个阶段改称为 改革时代 革命时代 建设时代 运用时代 重组时代 危机时代 。 公武合体 相当于 改革时代 , 尊王倒幕 相当于 革命时代 , 殖产兴业 相当于 建设时代 , 明治立宪制 相当于 运用时代 , 大正民主 相当于 重组时代 , 昭和法西斯主义 相当于 危机时代 。 本书将1937年以暗示 危机时代 终结、 崩溃时代 开始的形式结束了分析。原因在第六章中也有论述,就是说, 崩溃时代 自日中全面战争开始,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太平洋战争会以失败收场。 对于日本战后
《忠诚与反叛 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后一部著作。 从初计划到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 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
懂日本的日本人 日本 民俗学之父 柳田国男,对近代日本民众社会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柳田国男将明治大正时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观察和讨论的对象,凭借其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思考,利用十五章的内容,呈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前三章以衣食住为写作对象,第四章描写了风光的变化以及生活场所、居住环境的变化,第五章的内容是关于故乡与异乡,第六章介绍了新交通和文化的传输者,第七章介绍了酒与社交,第八章介绍了民间的婚恋情况,第九章撰写了家族繁衍,第十章描写生产和商业,第十一章阐述劳动力的分配,第十二章写了当时社会的贫穷与疾病,第十三章讲述了集体生活和群众行动,第十四章分析了近代社会心理的变动和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提到了生活改善的目标。
永仁五年(1297),镰仓幕府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卖掉的土地可无偿收回、欠下的债务可一笔勾销。这项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荒唐法律转瞬之间传遍全国,并异常顺利地产生了现实效果。这项法令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被民众称作 德政 ,又为何如此快速地得到社会认可? 本书以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法令《永仁德政令》为轴,多角度描述13世纪末的日本社会实态:物分人物、佛物、神物的独特观念,利息不可超本金一倍等 天下之大法 ,夜晚盗割水稻会被处死等民间残酷习俗,昙花一现的 弘安德政 ,首次登场的理性主义思想 后人视作胡来的法令背后,是挑战常识但又真实、多样的中世纪世界。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 小男孩 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入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 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 三巨头 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接投弹;从轰炸机组 忍辱负重 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击者描述的那 地狱一瞥 每翻过一页
本书从政治的角度解剖平成时代三十年的大起大落。学识渊博的研究者和资深记者,邀请了解日本政治精髓的3位理论家展开真正的政治讨论:回顾平成这个时代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 长期进行政治采访的记者邀请了三位理论家与读者一起进行思考,对日本政治或进行批判、或进行展望,并有官僚大臣的轶事穿插其中,为大家呈现一部生动的日本政治小史。 未来日本的政治将何去何从,安倍会继续掌权吗?未来日本的政治家们又有谁?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 非萨长史观 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这部重磅力作从中国同类著述不会有的新颖切入点入手,从阿伊努、千岛群岛、海洋开始,引出幕末棉纺织业的发展,再以广阔的视野审视身处东亚与世界之中的日本。本书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生动描写了中国读者少有关注的事实和细节,内容充实、厚重又深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9世纪初,当日本人正欣赏色彩斑斓的浮世绘,浏览歌舞伎剧场前张贴的海报时,鲜有人察觉到一派繁华之下潜藏的危机,直到美国人佩里率舰队出现在江户湾的海面。矛盾与冲突一触即发,幕府、大名、朝廷等不同势力间相互角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本卷拨开重重浓雾,讲述云谲波诡的幕末,还原亚洲diyi个现代国家诞生前的黎明,重新书写日本开国史。
本书对源赖朝的个人经历及其政治思想,以及镰仓时代女性地位的阐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细节之处皆是独到的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 镰仓时代,日本武士掌权的时代。其创设者源赖朝,率先勾勒出 武士参政 的构想并将其付诸实现。此后近七百年,将军的幕府取代天皇的朝廷,成为日本的统治中心。 本卷以源赖朝及其后继者的政治生涯为主线,通过深入奥州合战、承久之乱等历史大事件的细节,一探武士、贵族等不同势力之人的对弈与合/作、权衡与取舍,再现了镰仓时代初期,源氏三代将军的荣辱盛衰,及其身后北条氏的勃兴历程。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 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是名副其实的 民众之都 。 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歌舞剧场、专业棒球体育场,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 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
10世纪,日本内乱与对外战争不断,武士阶层开始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经过数次战争,河内源氏一族脱颖而出成为 武家栋梁 ,势力逐渐壮大,对朝廷构成威胁。为了加以制衡,朝廷有意打压源氏武士,并培植平家与其对抗,源平之争就此埋下导火索。 在此过程中,院(上皇/法皇)取代天皇掌权,平清盛成为首位武士出身的公卿,保元 平治之乱、治承 寿永之乱相继爆发。动乱之后,朝廷失去实权,源赖朝建立了武家政权 镰仓幕府,武士的时代就此开始。 本卷描写了平安时代末期武士与朝廷互相牵制、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的局势,讲述了武士阶层从萌芽到初试啼声的坎坷之路。
网野善彦是20世纪日本具原创性的历史学家之一,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在本书中,他从文字普及、货币流通、阶级与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天皇和日本国号的起源、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等多个方面展现近代以前日本国家和社会的变化,打破既有常识,重新思考和解读了日本历史。 在他笔下,中世日本不是一个孤立岛国,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也不只是有披坚执锐的武士、争权夺利的贵族、万世一系的天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贸易、流通和竞争驱动的动态的日本历史,大量非农业人口活跃于这些舞台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结成行会的各类工匠,深度介入社会变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陆交通网络的商人,四处奔波讨生活的歌伎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 学生兵 自愿加入 神风特攻队 ?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 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 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国内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一线教师山本博文,采用问答的形式,对日本史的重要问题和典型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梳理,用57个问题讲述了整个日本的历史。集日本史的考点、重点、难点于一身,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日本史教材。 全书共4篇9章,分别讲述了日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世史与近现代史。篇是从原始社会讲至平安时代结束;第二篇讲述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的历史;第三篇则集中讲述了日本战国和江户幕府时代;第四篇是明治维新后至现代的历史。另外,后附诸多参考文献,便于对日本史有兴趣者继续学习之用。
本书为三浦展继《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后又一力作。日本 下流社会 将变成现实,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思考? 2007年,三浦展出版了《下流社会》一书。当时作者就发现,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该国的民生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一个极广泛的 下流社会 阶层。用作者的话来讲,这个 下流 并非指社会底层,而是指 中产阶级 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 小康 ,但却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对人生缺乏热情,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十几年连续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日本,不只 阶层下流 ,整个国家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本书的日文版书名为《大下流国家》,正是很贴切地形容出了这一残酷现实。
本书叙述明治维新史,几乎看不到概括性总结和抽象性表述,叙史专题性强,细节详尽如讲故事。中国学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学家如何叙述这段中国十分关注的日本历史,这对探寻中日差异、理解日本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在行幸东京的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太平洋。江户时代的天皇几乎从未离开京都,更不曾见过外海,明治天皇睿览大洋的一刻,历史的轨道即从 幕末 转向了 明治 。此后二十余年,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掀起改革浪潮,日本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埋下诸多隐患。 本卷用维新志士的个体经历穿针引线,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日本由落后岛国跃居亚洲强国的转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