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 国体 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 转向 ,成为军国主义的 共犯 ,*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为什么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是中国的另一个 自我 ? br 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br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焦点不在于重述人们熟知的近代日本史重大事件,如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参加*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而是在于分析这些大事背后的精神机制,同时揭示这种精神机制与东亚史、世界史的关联。
《福泽谕吉 文明论概略 精读》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近代化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子安宣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19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就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以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 全球化 处境等问题。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 非萨长史观 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 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 外人 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
身披铠甲,纵马沙场,挥刀斩敌,勇猛果敢,始终以武士道为行动宗旨,誓死效忠主君 这样的武士形象是否符合史实?日本真的自古便是 武士之国 吗?《日本武士史》不仅勾勒了武士从诞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历史,而且展现了丰富细节:江户时代奇特的丁髻发型,日本刀的锻造和变迁,铠甲的繁复构造及其作用,弓马之战的实际情况,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响,近代国家对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 日本武士研究权威高桥昌明蓄力多年,用这部作品颠覆了有关武士的众多 常识 ,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武士是绝大多数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话题。武士道及其相关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镰仓幕府末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后醍醐天皇横空出世,决心夺回被幕府瓜分的政治权力。同时,各地武士掀起推翻镰仓幕府的浪潮,源氏武士的后裔 足利尊氏脱颖而出,成为武士阶层新的代表。随着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武士阶层与专制王权之间的矛盾再难避免。 本卷以《太平记》为线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两个朝廷、两位天皇并立的特殊局面,并重申了 物语 对现代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北朝,日本历史中动乱和变革的时代。 书写者的笔墨紧紧扣住了历史演进的旋律,记录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在历史中的奋力选择和追逐的足迹。 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
哈佛大学著名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权威傅高义教授,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 日本* 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 哪里出了问题 ,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 失去的二十年 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 日本* 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 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 的 中国论 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 亚洲主义 、 东亚协同体 论和 中国的冲击 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 中国论 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 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 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日本中世 平安时代末期至战国时代,众所周知,是一个战乱频发、躁动不安的时代。然而,由榻榻米、壁龛等构成的和室,用酱油等调味的和食,这些日本人生活文化的原型,也形成于该时期。 后妻打、赘入婚;阴阳师,巫女;双六盘,十度饮,连歌大赛,寺社巡礼;鸟兽戏画,饿鬼草纸;本膳料理,宇治抹茶 日本中世的文化生活开放,活泼,盎然生趣。 本书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从政治智慧、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教育娱乐等多角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运用多幅珍贵名画,深入解读了真正的日本中世武士阶层,探寻了日本人生活文化的原型,为读者呈现出一部精彩绝伦的日本中世史。
丸山真男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大师,在其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中,有不少关于福泽谕吉以及关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的作品。本书的推出,是丸山先生的论著*次较为全面地呈现给中国读者。本书与其说是关于丸山真男研究活动本身的翻译和介绍,不如说是为了通过丸山的福泽研究(以及与此题目相关的部分论文),把近代日本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福泽谕吉的业绩尤其是福泽的思维方法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译者把着眼点放在 日本的近代化 这个题目上,这与她注目于丸山对贯穿福泽时事论深层的思维方法的研究有关,译者认为日本的近代化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本书作为一个思想史大师的精选集,既有个案研究的探讨,又有研究方法的反思,充分展示了丸山思想的深刻魅力,对于中国历史研究者也很有启发。
从1853年美国 黑船 叩响紧闭的国门,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 大国崛起 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第一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出云自古以来被称为 神话之国 ,众神之首大国主神的 让国 开启了大和王权和天皇家的历史。拨开神话的迷雾,日本海文明圈诞生的出云系政权,随着制铁集团出云族的扩张,竟在大和之地建立了邪马台国。出云大社与伊势神宫如何创始,祭祀与信仰的两大体系怎样建立? 神武东征 是南九州岛的豪族对出云联盟的侵略?著名的桃太郎实际上或是打击弱者的强权人物?如何用历史解读神话,用神话填补历史,村井康彦将带你踏上一条寻访磐座、神社、宫都和古坟的时空之旅。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 战神 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精彩、*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九):德川幕府时代(上)》是研究德川幕府历史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讲述了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德川家纲四代将军执政时期的历史。既是德川幕府前期巩固统一的历史,也是进行制度设计、有序统治的历史。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政坛风云突变,德川家康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德川家康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大权,建立幕府统治的?德川家康、德川秀忠是如何奠定二百六十多年统治基础的?参勤交代和幕藩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德川幕府的财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终在1936年酿成了 二二六事件 。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 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 追赶 崛起 歧路 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诸大名动员数十万兵力,以京都为战场,分东军、西军相互厮杀长达十一年之久,史称 应仁之乱 。战乱过后,贵族与寺院势力式微,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会秩序近乎瓦解, 下克上 之风日盛,地方势力崛起,日本步入战国时代。应仁之乱作为时代转折点,被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评价为 日本历史事件 。 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兴福寺两位高僧的日记为基础,结合多种史料与学术界研究成果,从将军承嗣问题、管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政争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战乱的经过与参与者之间的合纵连横,总结了战乱的后果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场催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在京都发生了一宗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事件 本能寺之变。即将结束乱世、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被其亲信明智光秀率兵突袭,寡不敌众,终在本能寺的烈焰中自杀,享年四十九岁。然而,在接下来的十日里,明智光秀陷入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后更是被赶来为主君报仇的同僚羽柴秀吉击溃,光秀据传在山科小栗栖村遇袭身亡。 命运的轮盘悄然转动。为信长成功报仇的秀吉辗转建立了丰臣政权,而本为织田盟友的德川家康也间接得到机会独立,为日后创建德川幕府设下伏笔。 时至今日,明智光秀发动政变的原因始终不明。是积怨已久的爆发,还是利欲野心的驱使?是为了匡扶正统、替天行道,还是有幕后黑手推波助澜、操纵时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是*部华人学者探究这桩历史悬案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