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是陈修良同志在1945年至1951年间的工作笔记结集,内容包括了在此工作阶段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重要会议的纪要、讲话实录,关于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实际上是一部谣言史,形形色色的谣言,被野心家 制,成为政治斗争的 。他们搜罗穷尽,极尽附会,只为那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栾保群先生将这些权力斗争中的谣言与谶语从史书中搜刮出来,按照时间、事件,写成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普及读物,正史野史信手拈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掀开 迷惑性的预言面纱,揭露古代谣谶编造者的真正用意,并窥得谣谶在民间的流传与演变。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在出使期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德等国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享誉一时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和思想家。光绪二十年(1894)返国,即病逝于上海。
内容简介:本书首先对宋代礼学是如何从吉、凶、宾、军、嘉传统“五礼”体系向朱熹《家礼》冠、昏、丧、祭“四礼”体系转变的进行了探讨。其次以“唐宋变革”和宋代礼学运动为历史背景,考察了《家礼》的成书和经典化过程。再次,展现《家礼》从礼书跃升为礼典、礼经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本书还考察了《家礼》所示礼法原则与基本精神对 律典的影响。 ,本书探讨《家礼》《乡约》既作为礼法制度建构的重要内容,又作为礼法制度下沉平民社会的重要形式,在沟通王权 和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民间礼法社会的横向网络是如何被明、清两代王权专制所利用的。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为域外汉籍研究著作,书中借助 汉文化整体研究 以及传播学、文本学等相关理论,以《史记》《汉书》在古代朝鲜半岛传播、接受评论的史实为基本资料,全面探讨了两书作为历史文本在域外语境下的 事、文、义 方面表现出来的力,指出两书在朝鲜传播过程中受经体史用、文道一体等理学史学观念影响较多,从而使史汉文本的力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作者又将史汉两书在朝鲜与在日本、越南等地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学术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全书资料梳理详实,脉络清晰,是域外汉籍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为朝鲜以及东亚其他诸国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本书通过对美国记录片《苦干》,利用影像史学的方法来研究、考察抗战时期的重庆。奥斯卡获奖彩色纪录片《苦干》(Kukan),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美国人雷伊·斯科特自1937年起,四赴中国摄制而成,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拍摄了抗战前期的上海、、广州、香港、南宁、贵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地,客观真实记录了1937年到1940年间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为弥足珍贵的是,该片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全程纪录。本书从影视史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历史,是一项创举。
本书是首次发现的叶向高墓志铭的整理成果,包括铭文全文加上相关人物、内容释读。叶向高是明万历年间首辅大学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独相十三载。整块墓志铭近万字,以较大篇幅概述了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忠奸纷争和叶向高独撑残局,整饬朝纲,忍辱负重,力保忠良的高风亮节。该墓志铭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同时,墓志铭颜体楷书,书法韵味隽永,风神超迈。书法者文震孟,天启二年状元,书法大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曾孙,曾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其书迹遍布天下,可与曾祖文征明相媲美,有书法字帖行世。故出版这份墓志铭,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清代著名经学家洪亮吉曾提出藏书有四厄,即水火兵虫,其中"兵"指的就是战乱。抗战八年,随着战火南移,全国各地图书馆及各地藏书家们带着自己的珍藏书籍,*南移西迁。尤其是各地图书馆,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山洞、祠庙等地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抗战结束后,图书馆纷纷迁回原地复馆,部分藏书家也将自己收藏捐交政府部门。在整个流迁过程中,各馆收藏古籍有被焚毁的,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部分藏书;有增加的,比如腾冲县图书馆获赠邓厄赠书;有被日寇掠走的,如天津图书馆所藏古籍。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以全国各地方图书馆工作者为对象,进行了"抗战古籍保护事例"的征文活动,对全国图书馆在抗战时期流失的古籍进行全面筛查,将征文结集成《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文集》出版。
本书精选古希腊、古罗马的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书中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渎,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这条文化之河、文明之河,历经数千年乃至上万万的历史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和合万物的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精神之河的不竭源泉。这里我们所撷取的9件 文物,分别来自沿线9个不同的省区,它们是黄河文明的 代表,通过对它们的讲述,试图揭示黄河文化孕育的农耕文明、青铜文明、礼乐文明、丝路文明的内涵。
本辑刊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全书收录十七篇论文,作者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苏州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单位,内容主要涉及对诗词、名人日记、手札的整理,及相关典籍的版本考订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名人日记、手札整理为主,如《李文忠公尺牍》《愙斋公家书》《冯煦手札》《钱基博致陈灨一、费师洪手札》等等,为近现代相关历史及人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宦官经济史料的汇编。以选摘明代文集、奏疏、野史、笔记等为主,同时兼及少量清代文集、野乘,供研究明代宦官史、经济史者参考。《明史》、《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常见书以及地方志、档册概不收录。有些史料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端,编排时以所载主要史实,或以首载之事为归类,并考虑到各类内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