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 伏学 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 郑学 ,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山海经》共计18卷,其中 山经 5卷, 海经 8卷, 大荒经 4卷, 海内经 1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非常值得一读。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结合郭璞、吴任臣、郝懿行、袁珂等多家注释,对《山海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尤其山川地理、古动植物、神仙怪异等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为了便于读者更加直观理解文字所述的内容,特将清人汪紱于《山海经存》中手绘的430余幅图片移植于相应位置
北宋著名大臣、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记事止于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而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从宋太祖建国(960年)开始续写,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220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续资治通鉴》记述详明简要,考证严谨,编排合理,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推崇,被评价为《资治通鉴》好的续作。 1956年亲自指示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续资治通鉴》标点本也在1957年出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续资治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谷梁传》,有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裨传义,所以自己重新作注。 柯劭忞以宋衷 三科九旨 之 九旨 为全书纲领,勘正文字,纠正前人说解,会通《谷梁传》传文义例,对《春秋谷梁传》作了通注。柯氏重视汉魏经师遗说,广辑刘向、郑玄等人经解,又能利用新出敦煌钞卷进行校勘注释,时寓对晚清时局的讥评,盖志于通经而致用,是一部晚出而益精的力作,牟润孙赞誉其可以与杜预《左传集解》、何休《公羊解诂》并驾齐驱。中华书局上世纪60年代向学界征求 十三经清人注疏 的整理选目时,杨向奎即建议收入《春秋谷梁传注》,较钟文烝《补注》为优。 《春秋谷梁传注》有
官箴书,即古代的 干部读本 宦海指南 ,主要用以向新任或候补的地方官员传授为官之道和治理经验。 宋代官僚制度发达,史籍中所见宋代官箴书也颇多,但保留下来的只有五种,即本次整理的李元弼《作邑自箴》、吕本中《官箴》、胡太初《昼帘绪论》、许月卿《百官箴》以及不著撰人的《州县提纲》。 官箴书内容丰富,叙述详尽,从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到具体的日常工作内容,再到官员个人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均有所涉及。书中总结了许多前人经验,举了不少生动的事例,并附有各种公文布告的模板,保留了大量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的*手材料。 《作邑自箴》十卷,包括《正己》、《治家》、《处事》、《规矩》等篇,并附有各种公文模板,对于宋代地方官员工作的指导性极强,亦充分展现了宋代地方社会风貌; 《官箴》一卷,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书为《司马光全集》之一种,收入清陈弘谋编纂的《宋司马文正公年谱》和今人戎黙编的《司马光资料汇编》。陈氏所编年谱,概要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经历与学术,纠正了明人马峦等所编年谱之讹误,简而有法,是了解司马光生平行事的重要参考。《司马光资料汇编》以人为纲,汇集了宋至清对于司马光生平及其著述的评论、序跋、碑志等,既包含时人给司马光的信札、对其的记述,也包括后世或褒或贬的评价,为进一步了解司马光及研究司马光其人其学提供了便利。
《三苏年谱》六十一卷,二百馀万字,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合谱。孔凡礼先生历时二十年写成《苏轼年谱》,六年写成《苏辙年谱》,四年写成《苏洵年谱》,经删补后合三书为一,总名 三苏年谱 ,可谓一生研究心血之结晶。是谱从三苏作品入手,广泛采录宋代史书、笔记、诗话等材料,巨细靡遗,逐一辨析,同时融汇了大量关于三苏行实及作品写作时间的考订成果,旨在全面记述三苏事迹。今在原版基础上重作修订,力求以更精更新的面貌,呈现这一三苏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本书原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编,每编包括若干卷。第一编为蒙古史,第二编为世界史,第三编为世系谱,第四编为地理志。第三、四编未流传下来。第二编原书尚未整理编就。现在翻译出版的是第一编。本编包括三卷。第一卷为部族志,并记述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事迹。第二卷主要叙述成吉思汗继承者的史事。第三卷写波斯伊利汗国史,包括旭烈兀汗、阿八哈汗、贴古迭儿汗、阿鲁浑汗、乞合都汗、合赞汗等的传记。第一、三卷又分两册出版。
《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撰。全书共五十三卷,分为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高士奇在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的基础上,广泛参考了《公羊传》 《 国语》《史记》等史经和先秦两汉有关典籍的记载,按春秋时期各列国顺序排列,将每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标目成篇,凡增补的史实称 补逸 ,附录了不同说法的称 考异 ,对失实的记载,纠正后称 辩误 ,对有史实可依的称 考证 ,作者自己意见的称 发明 。且每卷末以 臣士奇曰 的形式,附一篇作者的史事评论,可读性非常强。
《史记》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在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本书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内容、体例、取材、史料运用与价值、述史框架、书法、史学理论、编纂、《史记》纪传与传记文学等方面,探讨《史记》的创作方法和过程等。在熟稔《史记》的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认真辨析,于前人旧说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说详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本书为作者在《 史记 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次再版,对正文进行了增删润色,增写了绪论,重新核校全书引文并完善出处,另相应添加了部分图片,以使本书臻于完善。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 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 ,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酒谱》是一本宋代窦苹所撰写的趣书。全书围绕 酒 这个中心词,分内外两篇十四章,聊制酒、酿酒、酒名等酒文化,聊酒人酒事,中间饶有趣味,是茶余饭后很好的 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