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对十六国时代部分政权和北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特征及动向进行了极为全面和有创见的考察,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亦显示出了相当的功力。除了文献资料以外,作者还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运用到论述之中,在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交通路线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本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外,还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对于十六国、北魏时期诸如均田制的渊源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通过讲述匈奴族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经跨进欧洲大陆,让西方人闻风丧胆的匈奴帝国。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从冒顿到阿提拉,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次深犁。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 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如何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到公元后前几百年间的凯尔特人的历史,生动再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全貌及文化传统,本书撕掉凯尔特人 野蛮人 的标签,详述了凯尔特民族、社会、艺术与宗教,科技战争以及神话与传说等,他们曾是欧洲的一方霸主,占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即使后来败给罗马帝国,也给罗马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是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本书用大量的北洋海军沉舰文物图片、通俗生动的语言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出水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北洋海军军舰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正确看待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甲午战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做了精彩解读。书中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从另一个全新角度为读者打开一扇透视甲午海战的窗户,以形成对甲午海战的正确认识。作者在全面掌握文字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真实还原了甲午年波澜壮阔的中日海上对决,书中呈现的大量珍贵出水文物,直观反映了海战细节,值得阅读和回味。
《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共分三部,概要大致如下: *部,从欧亚史的视角探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唐代民族管理及边境治理的结构。所谓 边境 ,虽然是指相对于中心地带的周边外缘地区,但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涵盖了社会意识这一方面。此外,作为多民族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民族与被支配民族间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第二部,通过文书的交换解析当时唐王朝的外交状况。作为世界性帝国,其国际性越强,所面临的外交事件及问题便越多。在唐代实施外交过程中,经常通过 国书 这种形式传达国家意志和具体想法,其实际状况如何呢? 第三部,首先对近年来大量公开的唐代墓志加以分析,考察墓志文化的特性,这也是正确将墓志作为史料来灵活应用的前提条件。其次,选取若干方具体的外国人汉文墓志,探讨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除绪论和结语外,书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部分,概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及其迁徙活动。第二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概述。第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口头程式与审美意蕴。第四部分,迁徙史诗中的历史记忆。第五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演述传统。
本书20章,主要内容包括茶峒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洪安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留守儿童情况、抚平情况、医疗情况,茶峒镇与洪安镇的综合比较。两镇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带,素有 一脚踏三省 之称,同时汇聚了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文化要素,它们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互动和再生产,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质,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观念 行政之边缘,文化之中心 。
独龙江位于云南省中缅边界北段,与两岸高山构成自然封闭的峡谷地理空间,大约有四千独龙族人生活在此。18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权力对边疆社会的渗透,独龙族人通过滇藏地方土司而与中央王朝发生联系。与此同时,独龙江河谷地带的人群遭遇了权力的边缘化和经济贫困化,在地方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20世纪下半叶,随着国境线和民族身份的确定,独龙族人迎来了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张劲夫编著的《独龙江文化史纲--俅人及其邻族的社会变迁研究/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从生计活动、社会身份、族群关系等方面来阐述独龙族人与周边民族、中央政府建立和维持的多重动态关系。在峡谷内外互动联系的历史脉络下,独龙族人通过生存策略——与邻族建立一套互惠共生的交换体系以及利用地理、政治
在一个震惊过世界的民族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奋发故事,更有后人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在曾经的十三世纪,让人类和世界大吃一惊的民族就是当今蒙古人的英雄祖先。那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冲出古时蛮荒的?他们走入历史的初理念是什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聚散离合?是什么使他们败落谷底?他们是以怎样的生存形态进入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是如何把他们拉上马背.又一同走向复兴和崛起?古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版图认同的密码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完成古时中国生存版图完全的无障碍对接?从蒙古民族匆匆走过的历史行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成败得失,能够得到怎样的智慧启迪? 本书就是对这些悬念及蒙古民族历史风云的激情解读!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彝族腊罗巴支系亲属制度的实践状况。运用谱系调查的方法,笔者在较长时段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中搜集了大量的亲属制度材料,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亲属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从身体表征系统出发,笔者揭示了腊罗巴人血缘传递的基本观念,并在确定他们社会血亲性排斥范围的基础上,框定其社会血亲及姻亲的范围,以及陈述了与此相匹的居住形式、财产传递和亲属称谓,进而在学术上对该支系的亲属制度系属做了定性分析。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 6 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 1300 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 1000 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的盛典,又逢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纪念。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与繁荣,西藏这一片高原胜地,也经历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摄影,秉承“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使命,为我们留存了西藏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变化的足迹,展现了藏民族独特多彩的生活景象。 《跨越时空——西藏影像往事》,收录了14位摄影家在近60年的时间里观看西藏的影像与拍摄经历。他们中有土生土长关注家乡的藏族摄影家,有解放初期早进入西藏的摄影家,也有改革开放后一直拍摄西藏的摄影家……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不仅被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所打动,更为摄影家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所感染。那些或质朴或生动、或凝重或壮美的影像,带着我们回眸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西藏人文地理的斗转星移。
迁徙并定居重庆后,为适应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重庆蒙古族及其先民不得不逐步推动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流动到定居农耕的生计转型,促使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发展变革,延续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民族风习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持久而恒定的社会文化变迁,重庆蒙古族又通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层面的文化固守来不断强化民族边界与文化认同。 王希辉编*的《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认为,社会的恒定变迁与文化的固守相生并存、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了重庆蒙古族社会的螺旋式发展与进步,体现了散杂居民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极富典型性。
《北京民族史》是《北京专史集成》之一。《北京专史集成》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王岗主编,本卷由王岗、赵雅丽、许辉等同志撰写。 北京民族史在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先秦时期开始,少数民族民众就生活在这里,与中原地区的民众一起创造着燕地的文明。在此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北京地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的文明轨迹。全书以时间为序,对北京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问题、民族融合问题、主流文化的认同问题、军事征服与文化征服的关系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多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