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古代民族关系论稿》收录的文章,有些在报纸杂志刊发时做了较大的压缩,这次基本按原稿发排;有些论文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现象,这次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节,供读者阅读参考。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它的代表,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形象将地彪炳于史册。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戴维·范·雷布劳克著的《刚果(一个民族的史诗上下)》收集了从1870年起至2010年刚果独立50周年纪念,准殖民、殖民到殖民后这一漫长历程中,整个时代变迁的喜怒哀乐。他的记叙聚焦于奴隶贸易以及19世纪后期的橡胶繁荣的影响,生动地展现了比利时对其奴隶化进程以及刚果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战争;详细介绍了自1996年开始的这场继二战后死伤 惨重的冲突的起因,以及卢蒙巴的悲剧命运和莫布托的独裁。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东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东北军从诞生到覆灭的历史,并对东北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和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残酷史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同时,本书还讲述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交织下,把一腔热血化作满腔报国志、由一个军阀公子哥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曲折历程,以及经历“西安事变”后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局。
本书从新的视角深入和系统研究满族与长白山历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除了将肃慎——满族族系在长白山地区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内容之外,还应该从更为广泛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凡涉及的满族与长白山关系的种种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与深入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民族发展史、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生息活动地域、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环境的关系、满族在长白山地区所形成的宗教信仰、满族文学作品中对长白山的描述与崇拜,以及长白山在满族整体民族意识中的神圣地位诸方面,从实际情况和理论认识的角度给予客观的阐述。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彝族腊罗巴支系亲属制度的实践状况。运用谱系调查的方法,笔者在较长时段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中搜集了大量的亲属制度材料,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亲属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从身体表征系统出发,笔者揭示了腊罗巴人血缘传递的基本观念,并在确定他们社会血亲性排斥范围的基础上,框定其社会血亲及姻亲的范围,以及陈述了与此相匹的居住形式、财产传递和亲属称谓,进而在学术上对该支系的亲属制度系属做了定性分析。
陶希圣编著的《中国民族战史(精)》分别叙述了自秦汉至清代的中国古代民族战争,以及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并从中总结出民族战争的教训,也分析了这些民族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当时的情形,有着丰富的内涵,原是抗战时期为军事院校撰写的战时教本,旨在帮助青年通过历史教训理解战争的社会意义。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 6 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 1300 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 1000 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
《纳西族史》叙述了从秦汉至民国近2000年纳西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活动,并探寻一些规律,力图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足迹中,以及古今中外民族兴衰比较中,对纳西族一些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当哈尼族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脉的时候,面对茫茫群山和无底深谷,绝望之下最终做出了在哀牢山扎根的选择,创立了的“高山森林,中山村寨,低山梯田”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演绎了独特的自然宇宙观以及建筑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自然人生观。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拥有这种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自然典范:上百万亩梯田奇观。从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七大田制之一,到公元2013年元阳梯田成功申遗,哀牢山深处这无数梯田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使用价值,仍旧未能展示完尽。 千百年来哈尼人对大山的倾心打磨,已经让哈尼梯田成为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艺术品,它随四季的变幻呈现出种种神奇和壮美,那些线条和韵律,被纷至沓往的人们称之为大地的艺术。 但盛名之下,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