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德国现任总统弗兰克-瓦尔特 施泰因迈尔评价道: 我们国家能在思想上对自由和民主保持开放,有温克勒的一份功劳。 的确,我们需要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准确聚焦德意志民族历史的所有发展脉络,并把它们转译为可被今天的政治实践所吸取的经验教训。世上不乏比这轻松好读的民族史。20世纪发生的沉重灾难无疑塑造着战后几代民众的自我认知,时刻影响当下的社会舆论以及国家在欧盟与全球合作框架内的政治图景。而一些更久远的东西,例如古老的帝国理念、19世纪的革命与改革、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反复拉扯,也从未失去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回溯千年历史的旅程,归根结底也是一次追寻自我之旅。属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真的存在吗?温克勒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写的民族简史,或许也是为全世界开明进步的公民书写的镜鉴。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本书以《倭文端公遗书》所收《日记》为底本,即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据清光绪元年求我斋刊本影印本为底本。以《历代日记丛钞》第45册所收《倭艮峰日记摘抄》(以下简称 摘抄本 )、第48册所收《倭艮峰先生日记》(以下简称 日记本 )为参校本,对《倭仁日记》进行系统整理。通过通读《倭仁日记》,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与实践。 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组成的小圈子,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憾,更不能不令人感到钦佩感动。倭仁死于1871年,第二年曾国藩去世,可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但11年之后,新儒学三圣之首的马一孚先生出生,儒家就是如此之不绝如缕。
本书用大量的北洋海军沉舰文物图片、通俗生动的语言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出水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北洋海军军舰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正确看待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甲午战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做了精彩解读。书中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从另一个全新角度为读者打开一扇透视甲午海战的窗户,以形成对甲午海战的正确认识。作者在全面掌握文字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真实还原了甲午年波澜壮阔的中日海上对决,书中呈现的大量珍贵出水文物,直观反映了海战细节,值得阅读和回味。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到公元后前几百年间的凯尔特人的历史,生动再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全貌及文化传统,本书撕掉凯尔特人 野蛮人 的标签,详述了凯尔特民族、社会、艺术与宗教,科技战争以及神话与传说等,他们曾是欧洲的一方霸主,占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即使后来败给罗马帝国,也给罗马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是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法兰克人史》(作者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是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兰克人史》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日本人今天使用的姓名很容易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实际上却大约是明治政府创造的。江户时代,人名有表示身份的作用,但王政复古时发生大混乱。在明治政府的临时对应中产生了现代的姓名,变成了管理国民的工具。本书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江户时期日本人名的种种情况,后半部分分析了明治政府前五年颁布的各种人名政策造成的混乱及其缘由。
《回鹘时代 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精)》由杨蕤*。梳理10 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鹘人在丝绸之路上的 主角 作用,成为一股控制国际商贸活动的新兴力量,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从官方朝贡贸易的内容看,西域九姓胡(昭武九姓)主宰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时期,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宋代以降,官方的朝贡贸易基本以回鹘民众为主体,其几乎控制了西北地区或丝路东段贸易;二是从丝路的地理空间上看,回鹘商人的足迹遍及华夏中原和塞北草原;三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贸易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给本书戴了一顶 小花帽 :回鹘时代。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刘喜民、刘浩然*的《揭秘契丹辽王朝(3盛世大辽)》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刘喜民、刘浩然*的《揭秘契丹辽王朝(4契丹殇亡)》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独龙江位于云南省中缅边界北段,与两岸高山构成自然封闭的峡谷地理空间,大约有四千独龙族人生活在此。18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权力对边疆社会的渗透,独龙族人通过滇藏地方土司而与中央王朝发生联系。与此同时,独龙江河谷地带的人群遭遇了权力的边缘化和经济贫困化,在地方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20世纪下半叶,随着国境线和民族身份的确定,独龙族人迎来了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张劲夫编著的《独龙江文化史纲--俅人及其邻族的社会变迁研究/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从生计活动、社会身份、族群关系等方面来阐述独龙族人与周边民族、中央政府建立和维持的多重动态关系。在峡谷内外互动联系的历史脉络下,独龙族人通过生存策略——与邻族建立一套互惠共生的交换体系以及利用地理、政治
恒杰先生具有文字学的功底、历史学方法的训练、长年在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积累和考古学的实践,在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之上,先生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事物进行多视角的、深入缜密、客观求实的考察;各篇文章、每个立论既有文献典籍为参照,也有实地踏勘、田野工作所获手资料为依据,这是王恒杰先生论著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他说:“搞人文、社会科学,光坐着是做不出真学问、写不出好文章的,必须迈开双腿,深入到你的考察对象和地区,特别是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没去过的地方,我不敢写,只有亲自做过实地田野考察,获得真实的资料,写起来心里踏实,论据充实,文章学问才能坚实,有长久的生命力。即便是历史学方面,若与现代的族群相关联,在条件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 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 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它的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 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应用。又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论的新 发展。对于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 来说,虎有泽、贾东海主编的《世界民族学史(1800-2000)》30多万字,可以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 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们 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 眼世界和未来,虔诚地:艰辛地 去探索相研究民族学,这是民族 学的光明前途。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了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矛盾冲突。它有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作者从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出发,运用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以个人为本,追求物质利益,是一个物质支配人的社会。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承担对社会的义务。西方物支配人的社会,终必将被人支配物的社会所取代。 天人合一、天下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西方仍就推崇个人主义普世价值与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原有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思维框架将为文明发展提供出路。
除绪论和结语外,书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部分,概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及其迁徙活动。第二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概述。第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口头程式与审美意蕴。第四部分,迁徙史诗中的历史记忆。第五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演述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