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味性的文物介绍和讲读,为大家讲解碑林珍品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这既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讲话精神,也是对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和展示。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本书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本书作者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
本书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本书作者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古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书法、书艺和书学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两种类型:即历史型和艺术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为书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别是碑体亡佚的拓本,更成为书法艺术传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有些古碑虽然一息尚存,却面目已非。例如,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废黜汉献帝时刻立的《上尊号与受禅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质量越差,书艺的神韵和笔画的风采,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和书学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想想看,书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访碑,面聆謦欬,从而对古碑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于碑文不仅把握其形神,更知晓其内涵,书家亦即学者,那该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