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如果说 二十四史 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成身份认同。本书尝试从 文化 记忆 相结合的视角,将石刻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关注与这些石刻在同一片生活空间的人与石刻的互动关系,希望通过解读河洛地区古代石刻的文化记忆,发现和理解河洛地区的古代石刻是如何参与历史书写,如何塑造、建构华夏历史的,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石刻作为精神与物质双重遗产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五代时期武人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为何会出现忠而复叛的现象?是否真的像宋太祖所说的武人是社会动乱的乱源?五代是否真的 重武轻文 ?宋初是否真的 重文抑武 ? 揭秘藏在墓志碑文里的五代武人的宦海浮沉。 本书通过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为五代阶层流动、文武交流研究提供新材料。书中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观念信仰等,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议题,如:武人是否对 致治 有一定的贡献,而不只是宋太祖所说的 致乱 ;武人品德和信仰是否符合儒家的严苛标准;等等。可以说,本书是从五代之 武 追溯宋代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源流,并透过石碑和石刻这类 文 的表现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有关部门对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文物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的阶段。
隋唐刻房山石经是北京市房山区石经山隋唐刻石刻 经典的简称。它在 研究、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以隋唐刻房山石经为基础,研究它与敦煌写卷、《中华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同名佛经版本比勘之异文,旨在揭示其异文文字与词汇的特点,为汉字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考察隋唐刻房山石经的文字使用面貌。全书分为绪论与异体字异文、假借字异文、同源词异文、同义词异文、隋唐刻房山石经与同名佛经互校等五章。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
中国在由汉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孔子及其儒学与社会不断互动、相互影响而不断发展,曲阜历代碑刻就是其具体体现。本书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了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中诠释了独特的儒学发展史。通过这一历史的梳理,我们对如何认知儒学的独 值和现代意义,如何对待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便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必将获得有益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