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本书选择民国以前广西各地历代著名石刻34种,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以史为线索,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石刻的内容,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蕴,让读者了解历代广西石刻,了解广西丰富的石刻文化。 本书为 文化广西 丛书遗存系列之一,按照石刻内容分类,部分 历史的温度 (收录了7篇文章),收录的石刻反映了广西历史的重要事件;第二部分 名人的印记 (收录了6篇文章),收录的石刻反映米芾、阮元等历史名人在桂林的生活交游情况。第三部分 往事与传说 ,(收录了7篇文章),收录的石刻反映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第四部分 圣贤与英雄 (收录了6篇文章),收录的石刻反映官方和民间力量对当地的教化之功。第五部分 石头上的文学 (收录了8篇文章),收录的石刻均为诗文,是文人唱和游览的雅兴抒写。合计34
本书为中国古代金石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碧落碑考》,下编为《金石偶谈》。 上编 《碧落碑考》,作者对唐代名碑《碧落碑》从学术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考证。该碑存于山西新绛县,篆体,是李渊之孙李训等四人为亡母房氏(房玄龄之女)所立,共六百余字。由于撰者不明,字体古异,碑文背景扑朔迷离,成为历代学人千年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金石学领域、书法领域备受关注。该碑的作者,字体识读,以及立碑背景,至今尚无定论。作者经过对《碧落碑》的长期研究,分别从文字识别、立碑背景、作者探析三个方面,对该碑逐一破解。 上编的主要贡献和突破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解读,首先将原文一一列出单字,根据《说文》《石鼓文》以及甲骨、金文等专著,将与之对应的古文字作解。二是碑文背景,作者经考证,认为是武后消
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赵超先生是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多年来从事国内石刻研究,成果丰硕,学术地位甚高。本书稿收集了他30年来石刻研究的成果,汇集成书,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均甚高,有较高的权威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力和学术功底。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始建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北石窟寺千姿百态的石雕造像是陇东地区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的结晶,堪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艺术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对于北石窟寺的现存遗迹,进行深入梳理,以深入简出的语言讲述北石窟寺发展 的重要事件、历史沿革和关键人物,以及近现代北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的逸闻趣事。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的神秘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是国家“985工程”二期“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国的碑刻文化既是历史的记忆,又是新时代的标记。唐碑汉刻是中国古代的特殊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必然成果,不仅仅只是一些雕花刻字、风吹雨蚀过的石头,而是愈老愈健,风韵胜昔,唐碑汉刻的文化品质就是:古代刻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存在空间和高度的文化权威:石刻的功能在于述德、铭功、纪事、纂言等等,也只有值得记载的事功才有可能铭之于碑刻,碑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指的就是这些重要价值或重要精神财富的流传和继承。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这些价值,就会失去秩序和规则,失去能够维系的基础。而碑刻就承担这样一种维系的使命。本书用现代哲学、传播学、文学、美学等的理论 模式和思维方法,多时
作为档案学专业出身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曾以《瑶族档案及其工作研究》作为博十毕业论文选题,在此基础上修改完成《瑶族文书档案研究》,作为《瑶学丛书》子课题,南民族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有感于瑶族文书档案种类丰富,其中的石刻在反映瑶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义化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冈此笔者再接再厉,以《瑶族石刻研究》再次获得《瑶学丛书》立项和资助,在瑶族档案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摸索前行。 本书共九章,章是瑶族石刻概况,第二章到第八章分别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反压迫斗争、家族谱系、文化教育、建筑、宗教等七个角度对瑶族石刻进行研究,第九章则是从档案保护和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郑慧撰写了至第五章、第七、八章,蓝巧燕撰写了第六章,陈妹撰写了第九章。在写作过程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的考古方法传入中国,促进中国考古学形成以后,各地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大量历代墓志。这些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具有更完整的文化信息,它不仅是单纯的历史文字资料,而且包含了墓志使用方式,墓志与墓葬的关系等丰富的考古信息,对于判定发掘墓葬的年代、墓主身份地位、墓葬等级以及随葬品的意义等重要问题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对于墓志本身的研究日益重要,使出土墓志成为当代文物考古研究中一项重要的专题研究。 因为墓志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使用了近2000年的文化遗物,它具有相对独立与固定的外部形制,有一定程式的文体,有自己特定的礼仪意义,有自己产生、形成、发展的一定规律,特别是有数以万计的出土遗物,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作为独立专题综合研究的有利条件。从当
一是反映古代厦门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文物见证。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闽南沿海海商贸易的兴起,厦门面临着倭患和西方殖民势力的骚扰。厦门军民奋勇作战,打败强敌,保卫了家园。现存的《征倭诸将诗壁》、《俞戚诗壁》和三处的《攻剿红夷石刻》,以及这些将领的多处摩崖诗刻,为这些爱国事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类似这一批能够反映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石刻文物,在国内实属首见。 二是反映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见证。郑成功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厦门有为数众多郑成功及其部属的摩崖石刻、碑刻和墓志铭,还有不少后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石刻。此外,清代有关厦台关系的石刻为数甚多,其中典型文物有康熙朝的《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石刻、乾隆朝反映两岸对渡的《重修五通路亭碑》和石国球等台湾同胞的题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