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是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基地实施的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学而编制的教材。《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以工作、研究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体现了“联系实际、重视运用、提升能力”的特色。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历史文化及秦始皇陵保护利用现状介绍和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内容两部分,试图在对实习对象历史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利用现状认知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文化遗产管理调查、保护管理、藏品管理、展览陈列、文化产业、遗产教育和保护规划等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流程方法等,以完成不同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多学科综合思维能力,启发创新意识。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 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统的祭祀体系,考古学界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文集,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乌尔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曾是贸易和文明的中心。本书着眼于乌尔的过去,不仅介绍了这座古代城市及其几千年来的变迁,还考察了近代的考古学解释。 该研究从19世纪探险家寻找乌尔城开始,继而详细讨论了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以这些发现为框架,作者利用环境、历史和考古研究的 证据,探讨了乌尔从公元前五千纪欧贝德时期直至亚历山大去世的历史。书中详细介绍了乌尔的建筑遗迹,主要有神圣建筑、王室墓地和私人住宅。 ,作者讨论了这座城市在海湾战争中遭受的灾难性破坏,以及考古学家面临的挑战。即便如此,鉴于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乌尔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荆楚历史文化丛书 荆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反映荆门境内现有的全国文物、省级文物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为弘扬荆楚文化,总结荆门,促进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