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 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 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 ,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 物 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中的一卷,以时间为线索,对各历史时期的玻璃器进行分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玻璃器的工艺和形制等,并探讨玻璃器所代表或反映的各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深入揭示各时期的玻璃器及社会文化。作为研究玻璃器的专著,本书更多地是从考古资料出发,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问题。全书分时期进行研究,对每个时期的玻璃器进行详细的类型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冶炼技术、社会文化等。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 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谓大家小书。 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黄冈河下游的凤山楼村始建于明末,是沈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村落保存完整,曾在不同时期屡次扩建,自西向东和向北呈块状分布。无论是民居、祠堂、庙宇抑或公共建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聚落历次扩建与改建的轮廓线。发展演变,线索不紊。乡土建筑种类丰富、保存良好,至今仍发挥着独特功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祭祖、游神赛会、丧葬等传统风俗代代传承,深入人心。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凤山楼村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营建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并对人地关系、生计方式、信仰习俗、家族制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结合人类学调查,对凤山楼村落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围绕位置与环境、宗族组织、建筑布局和演变、聚落形态研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绘画 卷轴画(汉地佛道)》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绘画系列中的一卷。卷轴画的出现与发展,有助于绘画材料的变化和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画风格的演进,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绘画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地佛道类卷轴画艺术传承有序,历代能画名手均通过仿古、摹古来传承技艺。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地佛道类卷轴画进行分期,共分六个部分:帛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西夏元、明代、清代等。不仅基于各时期绘画的特点,还兼顾了该时期材料的变化,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不同时期的绘画主题、技法等,并探讨汉地佛道卷轴画所反映的各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深入揭示各时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为江西省近年来宋代纪年墓报告合集,有些内容已经发表,但是《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仍然有它的学术意义,以专题报告集的形式出版,有利于集中而全面地展示近若干时间以来江西省在宋代纪年墓考古所做的工作,同时,它的推出也必将对学术界重新从整体上考察江西省宋代考古在全国宋代考古中的学术地位提供有益借鉴。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发现古窑址近二千多处,从而构成了上起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
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大量7~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精美工艺品,以及同时代的古文书。这些“宝物”上至天皇与贵族的生活用具,下至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与数量繁多,不仅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鸟毛立女屏风等名品,亦有习字草稿、典籍外借记录等日常生活的留痕。历经千年,这些“正仓院宝物”幸运地躲过战乱与天灾,像一颗时光胶囊,将一个时代带到我们面前。 正仓院的藏品大量来自海外,展示了当时以唐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盛景。本书由多件宝物的材质、图案、铭文、工艺等关键元素出发,通过解读制造地、经手人及其进入日本的途径等信息,重现当年日本的对外交往与贸易。 正仓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许多原本难以传世之物。作者东野治之教授在本书中将看似寻常的“正仓院文书”与奈良地区出土的木简结合,进一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的配套图录,收录了馆藏精品文物250余件(套),包括金器、青铜器、玉器、漆器、车马具、简牍等。每件器物选用整体及局部精美照片进行展示,配以少量线图、文字辅助说明。《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承袭展览设计思路,完整呈现展览内容,以多角漆器、车马具、简牍等。每件器物选用整体及局部精美照片进行展示,配以少量线图、文字辅助说明。《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承袭展览设计思路,完整呈现展览内容,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
《中华文明的始原》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来展开的。全书共八部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文明起源的环境、聚落演变与文明起源、黄河与长江、北方考古、华南考古、夏商周考古、科技考古及其他。《中华文明的始原》给供考古爱好者参考使用。
《中华文明的始原》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来展开的。全书共八部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文明起源的环境、聚落演变与文明起源、黄河与长江、北方考古、华南考古、夏商周考古、科技考古及其他。《中华文明的始原》给供考古爱好者参考使用。
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记就是新中国考古史,既记录了很多重要的考古事件,也记录了重大的考古发现,同时,也有很多逸闻轶事,本书是《夏鼐日记》考古方面活动内容的摘编,共4册,按时间进行分段,既包括日常工作,也有田野工作日记,还包括出访各国、各地的见闻日记,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是难得的史料,对考古界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本书以《王祯农书》为依据,遍寻我国当今遗留的与之相对应的农器及使用场景,并配之以简洁文字,说明去渊源、用途等,以古今图文对应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传统农器的传承和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深远影响,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农器不可多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