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册: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第二册:秦 西汉 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 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 唐 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 辽 金时期;第七册:元 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该书通过《拜春》《消夏》《护秋》《贺冬》四大篇章,按时序较全面地梳理和描述了苏州古今主要的民间风俗,既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以及除夕等大节俗,还介绍了接路头、拜天公、赛猛将、轧神仙、浴佛、翻经晒书、雨中赏荷、盂兰盆会、围炉闲话、腊八施粥、灶君上天等小节俗,也呈现了文人雅集、开蚕党、寻梅、斗草、扫晴娘、卖凉冰、虎丘曲会、斗蟋蟀、祭旗纛、舂米、烧畲田、卖痴呆等旧节俗,并配以古典与现代的插图,翔实而精美。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 本书为迄今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本图以刘子如19世纪末绘制的《增广重庆舆地全图》(迄今重庆少数尚存的、记载*为详细的古地图之一)为基本底图,用漫画笔触描绘了人物、建筑、交通工具,如打制铜火锅的匠人、手持望远镜瞭望的哨兵、江中众人奋力摇浆的船只,惟妙惟肖地重现了清末民初重庆的地理和历史面貌、风物民情。图后并附有重庆古城建设历史、重庆市重要景区分布图、古代巴渝十二景、重庆古城部分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地名趣谈、老重庆寻古指南、重庆歌等资料。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宇宙学思想,以天地万物的物理模型为首,并为此引入适量基础性天文历法内容?全书内容按作者为中国宇宙学发展史立下的时标顺序展开?个时标———汉武帝太初改历,浑天说取代盖天说,这是中国**的一次科学革命;第二个时标是张衡创制多圈浑仪和水运浑象,开辟精密天文学;第三个时标是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废黜星占家语,预示理学的兴起?另外,还有两个时标,一是上古的武王伐纣时间表,作者为之作了训诂考定;二是利玛窦来华传入地心说,为中国进入现代物理学准备了条件,这一条不作详说?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西方古典学界、古代史权威百科全书“新宝利”(德国)(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新宝利”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近期新且优选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拥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是世界古代史研究拥有匹配专业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成果,从中能看到西方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作为迄今为止拥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世界古代历史的地图集,本书的优选特色在于全书共收录161幅彩色地图与44幅插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古代近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通过一幅幅古今对照的美国疆域变迁版图,直观展现了美国几百年的历史疆域变化。本书对美国历代总统进行了介绍,对美国疆域的扩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广博而又风趣,并配有丰富的地图和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美国的历史发展概况,从而增强对美国历史的了解。本书作者陆运高提供了一张透明的现今美国标准版图活页,用它来对照美国历史地图,使得古今美国一目了然。作者注重地图、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的结合运用,使它们互相补充,以期达到对历史更好地表达效果。
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始于早期人类在中华大地上的诞生和发展,终止于夏代国家建立之前,约 200万年的历史,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200万年至约1万年前,分为早期的直立人和中晚期的智人,代表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人类在洞穴内居住,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元谋人、北京人、金牛山人、山顶洞人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种植水稻、粟等作物,饲养各种家畜,生产方式逐渐从攫取型经济过渡到了生产型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起源地区之一,是水稻、粟、黍等粮食作物的故乡,延续了数千载的农耕社会传统。各地新石器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不断交流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文化谱系。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祭坛
《北京历史地图集 人文社会卷》用历史地图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北京市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人口、居民点、工农业生产、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军事要塞等诸多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字号、名人故居、宫殿、王府、坛庙、胡同等人文要素的情况。
本书为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国内外史学界的推崇。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分为6卷,以路线为篇,如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原驿道等路线,考论沿途所经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考订详核,每篇考论结果,皆绘制地图,颇便读者了解和应用。
本书收录的地图,是从搜集到的400 多幅长春历史地图中精选出来的,其不乏珍贵的手绘本和孤本。时间自1800 年长春厅设治开始,至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止,涵盖清代、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春厅、长春府、长春县、长春市(东北沦陷时期称 新京 )等辖区的历史地图,共计106幅。本书收录地图分为三个图组,即区划地图(17 幅)、街路地图(41 幅)和专题地图(38 幅),另加一附录:包括今天长春市所属的五个县(市、区)的历史地图(10幅),以及两份布告。这部《长春历史地图集》将长春城市历史以一 种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填补了长春历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对长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是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 丛书之一种,介绍了康熙朝《皇舆全览图》的测量、绘制、版本流传等内容。康熙朝《皇舆全览图》作为中国部经纬度实测地图,奠定了中国地理学、测绘学的基础,成为我国基本地图的基础,影响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测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
本书从全球视角,深入古老的地图世界,透过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地图文化,勾勒出主流地图的发展脉络,划分出世界地图目前重要的时空发展阶段,回溯了从上古绘图到18世纪的地图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历史上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作者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记者的求实精神,讲述了古往今来制图家、探险家和地图测绘者精彩纷呈的故事,重走地图史几千年的漫漫征途,讴歌了人类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