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冯端院士为 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8 当选为 科学院学 委员(院士),1933年当选为第三世 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 席 。其科学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 等奖。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 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 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 ,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 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了基础;对 科学发展做出了 越贡献,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 ,以金属物理、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 闻名于世。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冯端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
朱光亚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和地方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朱光亚同志生前友好、家乡人民及亲属,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沉痛悼念和深情追思。许多单位举行了追思会、座谈会,许多领导同志和专家撰写了纪念文章,我们还在报刊及互联网上看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今年2月,在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又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在缅怀、学习和宣传朱光亚同志活动中,《风范长存天地间》编辑组精心编辑了这本《风范长存天地间——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
《一人三筑:当代著名建筑师建筑生涯及作品解析》选取了25位欧美和亚洲的当代著名建筑师,通过对其建筑生涯的介绍和经典作品的解读,力图使读者更为深刻地学习到他们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全书分为两部分,共5章,分别介绍了欧洲建筑师、美洲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和东南亚建筑师。 《一人三筑:当代著名建筑师建筑生涯及作品解析》可供建筑行业专业人士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对当代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和推动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主持领导了我国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发射,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他以实验为依据,挑战传统细胞学说,创建了“细胞重建学说”。德国图宾根大学五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证书。在太阳系中,有一颗闪烁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时璋星”。透过贝时璋精彩的世纪科学人生,在了解他的科学研究历程、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学部的建立、我国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首批生物火箭的发射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基础工作的历史。 贝时璋笃实敦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他在科学上的远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和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为辉煌的流金岁月。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更加彰显出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创新思想和A格魅力。 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唐敖庆院士是国际学术界遐迩闻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先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毅力献身于国家教育与科学事业。他把自己坚实的数理基础有机地应用于理论化学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研究风格,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他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先后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他还获得了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殊荣。唐敖庆先生所开创的诸多研究领域奠基了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基础框架,成为中国理论化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本书是唐敖庆院士的纪念文集。
《梁钊韬先生评传》是梁钊韬先生的纪念文集,以此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三十周年献礼。全书分为两部分,“人类赤子,杏坛名儒——梁钊韬先生小传”运用优美的文学笔法,对梁钊韬先生的学术和人生轨迹进行了回顾。“缅怀梁钊韬先生回忆集”包括了已故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人类学家张寿祺先生,梁先生的弟子黄崇岳、杨鹤书、练铭志、杨耀林、乔晓勤,以及当时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GregoryE.Guldin)所写的纪念文章。各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梁先生的学术研究、性格品质、社会贡献、师恩师德等用饱含真挚感情的笔触进行了追忆。附录中周大鸣所撰写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发展和研究的概述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该系发展和研究的历史。这些不但是我们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及其复办者梁钊韬先生的珍贵资料,
杨振宁,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5岁。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1976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0岁。在21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会有许多重要贡献。 李远哲,1986年获化学奖,获奖时50岁。目前惟一在国内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了面对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重要的议题。 朱棣文,199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49岁。中国科学家要想有所突破,要选择较新学科中有带领性、人家会跟着走的前沿课题,第二要瞄准代表新趋势、再向前走一步就渴望会有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崔琦,1998年获物理学奖,当时59岁。21世纪的物理学也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仅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学方面,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也是一样。 李政道,1957年获物理学奖,当时31岁。中国已经具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园林学家、建筑学家、作家、书画家。他学识宏富,其园林学说、书画艺术和散文达到一代高峰,在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堪称继往开来的大家。其著作《说园》、《苏州园林》、《园林谈丛》等三十余部,奠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园林宗师的地位。本书是其后的入室弟子乐峰先生遵其遗愿,历时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作者遍访陈从周先生生平足迹、亲朋友好,并经陈从周先生女儿审阅,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作序,并附有陈先生年谱简编,写作严谨、史料翔实、细节感人,是中国本园林学家的传记。
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工程科学家。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采油采气工程技术研究,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 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宫柯*的这本《王德民传》写作特色鲜明,涉及内容丰富。书中记述了王德民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同时告诉读者这位醉心油田开发事业的学者,怎样传承中国石油不断进取的精髓,炼成了驰名世界的一代名家。 本书对从事油气田开发,采油采气工程技术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王世杰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人称蔡元培以后学人从政人,观察20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标本。他在大陆和台湾连续担任重要公职长达60多年,经历并参与了20世纪中国很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活动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外交、法律、文博事业,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等参与极深,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梳理,论述了王世杰走出乡村,参加辛亥革命,到欧洲留学的历程,论述了他任教北京大学,担任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担任*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的经历,论述了他1949年到台湾后担任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晚年岁月。
这是一本从几千页的出版物中选编而成的施韦泽自述(施韦泽的大部分自述写于20世纪的20年代,即他46岁至57岁之间),它在逻辑上是按其经历和发生的时间编排的。除了丰富多彩的生平资料之外,施韦泽的专业的和通俗的学术著作的介绍、关于他生活转折点的私人信件、系列布道、来自非洲的叙述、关于歌德的次讲话等使其自述的内容更为完整。 施韦泽自述的核心是清新、青春的,是多方面、可信和丰富的,绝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理想主义的,同时是*客观的。 在关于21世纪的民意调查中,施韦泽的名字一直列于伟大榜样的*或前列。我们大家日益发现,对人道的向往不断增长。这本书也许能够有助于我们再次了解人道的伟大体现之一。
本书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多尔的回忆录。在这部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动物保护区对黑猩猩的观察。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
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为“美国世纪”,而万瓦尼儿·布什就是“美国世纪的工程师”。他是一名发明家,发明了当时强大的模拟计算机;他是一名企业家,曾参与建立多个科技企业;他同时又是教育家、科学管理专家…… 布什是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难以替代的推动者,还是个人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思想先驱。本书以布什丰富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以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不但全面反映了布什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杰出的科学管理才华,更激发读者去了解和探索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无尽的前沿”。
朱锡侯(1914—2000),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东北吉林。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因学业优秀而被选送赴法留学,为中法庚子赔款的后一批公派留学生。1945年“二战”结束,欧亚交通刚刚恢复,获得了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博士学位后,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回到中国。尔后,受聘担任了云南大学医学院和文法学院的生理学及心理学、美学教授,为新中国心理学会的五位创始人之一。1955年,因与贾植芳的关系,莫名其妙地牵入了“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两次被迫自杀;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分子”,历尽磨难,九死一生。1981年,在其六十六岁之际,作为“人才”调入杭州大学心理系,任生理心理学教授。 这部《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忆叙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的风雨历程与沧桑巨变。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及其家庭
邹承鲁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是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科学的良心”、“敢于直言的科学家”、“科学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阅历非常丰富,不仅亲历过“九一八事变”、“重庆大轰炸”、“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二·二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本书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以邹承鲁先生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本书内容通俗,适合高中以上水平,对科学研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既倒的生命之渠,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百折不挠,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红旗渠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卢红旗渠的故事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
该书是北邮校友总会为50年校庆特别策划、由85级校友李斌专此撰写的。 全书共10余万字,并选配了350余幅叶先生不同时期的精彩照片,全面地回顾了叶先生90年的生命历程,详尽生动地展现了一代名师叶培大先生坎坷求学矢志从工、科研和从教、事业和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人们在图文之间充分感受到叶先生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和他辉煌业绩背后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