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为“美国世纪”,而万瓦尼儿·布什就是“美国世纪的工程师”。他是一名发明家,发明了当时强大的模拟计算机;他是一名企业家,曾参与建立多个科技企业;他同时又是教育家、科学管理专家…… 布什是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难以替代的推动者,还是个人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思想先驱。本书以布什丰富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以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不但全面反映了布什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杰出的科学管理才华,更激发读者去了解和探索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无尽的前沿”。
《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是顾诵芬的回忆录,详细记述了他设计飞机的一生。 顾诵芬,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既倒的生命之渠,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百折不挠,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红旗渠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卢红旗渠的故事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
.
《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作者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
《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即是“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共分“科学思想鸟瞰”、“中西会通模式探微”、“天文学思想评价”、“数学思想新证”、“占验思想初探”、“研究进展述评”和“附录”等七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著名中国科学史家郭书春先生的文章曾在“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为主题报告简要介绍过,只不过由于不是关于薛凤祚的专题论文,只好放在附录部分;附录中的其他几篇短文分别在会前发表于有关报刊,放在这里,意在反应一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和组织的薛凤祚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书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多尔的回忆录。在这部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动物保护区对黑猩猩的观察。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妳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雪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
安·希布纳·科布利茨编著的《旷代女杰(柯瓦列夫斯卡娅传)》是柯瓦列夫斯卡娅传记,柯瓦列夫斯卡娅(1850—1891),是近代位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位担任数学教授的女性。 她生长于俄罗斯,在德国接受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法国参加过巴黎公社斗争,在瑞典出任大学教授,驰骋于欧洲各国数学界,在偏微分方程、理论力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从事科学研究之余,她还写作诗歌、小说、剧本。她的一生,短暂而丰富。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讲述了作者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进步思想的熏陶,很早就走上了跟随共产党建设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后,作者在不同部门和岗位工作几十年,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认真总结了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深入思考了航空科学研究和航空工业的特点及规律。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可供当今航空工业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和担负领导责任的人士阅读学习,也可供各资料室、图书馆馆藏。
梅文鼎(1633—1721)是清初著名天文学和数学家,被称为“国朝(清)算学人”,已出版的学术著作约30种,还有约60种有记载但未见出版的书,真可谓著作等身。他在学术方面,特别是数学方面成就突出。本书的写法基本上是寓科学成果于思想,或是科学成果与思想相结合,以突出评传的性质。 本书从梅文鼎所处的时代开始,依次论述了他的著作、家族的学术影响和与外界的学术交流,重点在他的宏观学术思想、天文学思想和数学思想三个方面,后讲述了梅氏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
《朱树屏信札》是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海洋化学家、浮游生物学家和水产学家朱树 屏先生的往来信件集。全书收集了朱树屏先生1938-1973年间与师长、亲友、同好乖586封往来书信。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分“求学之路”、“水产基石”,“海洋之魂”和“耕牧海洋”四个部分。“求学之路”包括朱树屏先生1938—1946年在英国、美国期间的往来信件;“水产基石”以朱树屏先生1947—1948年9月在云南大学任教、创办山东大学水产系的往来信件为主,其后与山东大学水产系有关的信件也收录在本部分;“海洋之魂”以朱树屏先生1948年9月至1950年回到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以及创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的信件为主;“耕牧海洋”包括朱树 屏先生在中央水产实验所(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期间(1950一1973年)的信件。在编排上,各主题下,按时间
《大山无涯--朱训回忆录》讲述作者的回忆录,述写作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 写一本回忆录这件事曾经想过,但一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去年在北京医院住院却为我提供了完成这一夙愿的机会。 2006年7月,作者率欧美同学会代表团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看望中国留学生归来,原被认为是很好的身体突然发病,一年间三次住院,总共住了七八个月。住院期间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每天吃药、打针、输液、吸氧,以及不时地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占据了很多时间。 这部回忆录确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之所以说是没有讲完的故事,不仅因为我不可能把在未来岁月中将要发生的一切未卜先知地包括进来,还因为这已经逝去的岁月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用这30万字和300多幅照片就能说清楚的。书中
玻恩的科学思想是20世纪科学思想史宝贵财富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玻恩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的视角以及其独特的攻克难题的方法等,对今天中国的教育界、科学界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与借鉴意义,也都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玻恩一生对于政治十分敏感,尤其晚年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探讨并呼吁科学家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关注人类的现状和未来。他这方面的思考也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宇德编写的《玻恩研究》的目标是对玻恩的物理贡献、科学思想等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研究,以期对玻恩的科学贡献以及其科学思想得到全面、客观而深刻的认识;而探讨玻恩为什么在物理界、在学术界会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也是本书竭力要解决的发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是一本从几千页的出版物中选编而成的施韦泽自述(施韦泽的大部分自述写于20世纪的20年代,即他46岁至57岁之间),它在逻辑上是按其经历和发生的时间编排的。除了丰富多彩的生平资料之外,施韦泽的专业的和通俗的学术著作的介绍、关于他生活转折点的私人信件、系列布道、来自非洲的叙述、关于歌德的次讲话等使其自述的内容更为完整。 施韦泽自述的核心是清新、青春的,是多方面、可信和丰富的,绝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理想主义的,同时是*客观的。 在关于21世纪的民意调查中,施韦泽的名字一直列于伟大榜样的*或前列。我们大家日益发现,对人道的向往不断增长。这本书也许能够有助于我们再次了解人道的伟大体现之一。
唐敖庆院士是国际学术界遐迩闻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先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毅力献身于国家教育与科学事业。他把自己坚实的数理基础有机地应用于理论化学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研究风格,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他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先后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他还获得了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殊荣。唐敖庆先生所开创的诸多研究领域奠基了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基础框架,成为中国理论化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本书是唐敖庆院士的纪念文集。
王世杰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人称蔡元培以后学人从政人,观察20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标本。他在大陆和台湾连续担任重要公职长达60多年,经历并参与了20世纪中国很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活动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外交、法律、文博事业,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等参与极深,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梳理,论述了王世杰走出乡村,参加辛亥革命,到欧洲留学的历程,论述了他任教北京大学,担任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担任*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的经历,论述了他1949年到台湾后担任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晚年岁月。
邹承鲁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是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科学的良心”、“敢于直言的科学家”、“科学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阅历非常丰富,不仅亲历过“九一八事变”、“重庆大轰炸”、“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二·二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本书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以邹承鲁先生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本书内容通俗,适合高中以上水平,对科学研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学者,一段历史,一门学问。 这学者,自然是侯仁之先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侯先生是长寿之人。出生于辛亥之年,历战争之磨难,经运动之坎坷,始终坚持在科学之路上的艰苦跋涉,而成为一代学术巨擘,那独特的经历,实在是有些值得追寻探究的地方。 书中配有一百四十八幅照片与插图,其中四十幅照片由侯先生及其家人提供、十数幅插图取自侯先生的著作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侯先生自己保存的照片所余甚少,现有的这些,无疑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曾昭抡评传》为国内外部曾昭抡传记,全面真实反映了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民主人士、评论家曾昭抡曲折丰富的一生,涉及其家庭亲情、社会关系、教育业绩、学术成果、学会活动、报刊出版、抗日救亡、高教改革、国内外科学考察等各个方面。对以曾昭抡为代表的中国化学家引进西方化学,开创中国化学研究,创立高等化学化工教育,创建中国化学会,制定中文化学名词,创立科学文摘,建设国防化学,致力新中国高教建设等重要历史及社会原因,均作了严谨可靠的叙述探讨。《曾昭抡评传》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史据确凿、史实准确、阐述严密,涉及中国现代众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特别注重传主历史社会环境关系的揭示与剖析,许多重要史实均为首次研究披露,力图在环境个人分析史学治史方法上有所突破和进步。
本书以充沛、翔实的手资料,将一个伟大而平凡的朱棣文介绍给广大的读者。朱棣文是美国新任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生动再现了朱棣文的工作和生活。朱棣文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他虽然迷恋于物理学的研究,但他一如常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同时他把他的幽默,他的好奇心,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对人类进步的责任心,带进了他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