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构了德育原理的基本学科框架,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分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主题出版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本书通过中国叙事体系,向青少年阐述了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和全球治理观,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践行 双碳 承诺,为实现 双碳 目标作贡献,对帮助青少年了解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为指导,提供了中小学办学与管理的重要方略、基本途径和案例,旨在引导中小学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更好地完成新时期所赋予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 在内容上,本书遵循学校办学的规律及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规律,围绕走进学校 评什么 和 如何评 这两条线索,梳理出观察与评价学校的关键因素和要点,帮助评价者获得观察与评价学校的标准、方法和技术。 在结构上,本书包括六章,分别是 学校治理结构 学生管理 课程与教学管理 教师管理 教育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 。 作为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督导人员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教材,本书既是学校评价的工作指南,又是学校管理者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操作手册。
高等教育权力可分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高等教育权力的来源也具有自身的特质,而从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来看,大学具有权力组织的鲜明特征。 本书分三个阶段对英国大学权力演变进行分析,对英国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引入了传统的三角形理论、权力一目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模式理论,重点对英国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分析了三类大学的内部权力分配格局,基层单位的权力运作和系主任等的权力。对英国大学学院制、具有英国特色的大学副校长权力等作了专题论述,以阿斯顿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英国大学内部的权力动态运作过程。后提出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健全法制、建立中介组织、形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几个方面改善中国大学权力现状。 本书可供大学管理人员,高等教育学、
戴群、董辉、熊秋菊编著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为例》内容提要:本书系统总结了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近三十年来进行。三段一体”整体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经验。探讨这种模式得以形成的脉络因素和基本条件;并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学校管理创新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与深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评析这套管理经验自身的局限性与改进完善的可能方向,以及向其他学校迁移的潜在可能。《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为例》由于像建青实验学校这样在公立学校内部推行“十五年一贯制”整体教育改革的学校较为罕见,而这种改革试验又恰好映射出某些颇具吸引力的教育变革方向,那就是在饱受诟病的“修补式”教育改革的常规途径之外另避蹊径,从育人理念、办学体制
本书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从办学的理念思路、教学模式和管理、教学改革、学生工作、党群政工、人事组织、后勤财务以及和谐校园等方面探讨独立学院在办学上如何确保质量,形成特色这一重要问题。本书有多篇文章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过,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探讨,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展示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办学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宏观背景,采用制度分析的视角,对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问题进行研究。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主要分六个部分。*部分主要探讨了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市民社会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等外部环境变化给政府与学校关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第二部分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运用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政府与学校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描述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实状态,分析了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并对改革困境进行制度分析。第五部分以美国、新西兰、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为对象,着重分析了这些国家的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改革实践,以及
《教育的挑战》简介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
本书主要分为三篇:篇《学校改进的理论与发展》,介绍了学校改进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产生、形成和基本含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实施学校改进的策略——学校改进的能量建构与外部支援。第二篇《学校改进的内部能量建构》,则以北京市的两所初中学校为个案,深入探索学校在改进的过程中,如何建构起分享的目标、学校领导、人的发展、组织能量以及课程与教学这五个方面的内部能量,从而使学校获得改进。第三篇《学校改进的外部支持》,介绍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社区、家庭和学校的伙伴合作等途径在学校改进过程中所起到的支援作用。 本书致力于向国内介绍西方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展示了学校改进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情况。既注重理论探究,同时也关注学校改进的实践成果。
追求和形成特色是世界各国大学办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高等 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此相悖的是,当前我国大学办学 特色丧失和风貌趋同现象愈益明显。《教育哲学研究丛书·反思与建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从理论、历史及实践三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全面探 讨。在深入解析“大学办学特色”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为创建大学办 学特色探寻了相应的理论支撑。依据创建办学特色的内外部条件,对国内 外大学建设办学特色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梳理,并在方法论上对大学究竟该 如何创建办学特色问题进行了反思。《教育哲学研究丛书·反思与建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从影响大学创建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即政府、社会、传统文化以及 大学等层面着手,对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 分析,提出了针对性
金孜红编著的《文化立校——学校管理新价值缔造》是浙江省21世纪教科研精品成果文丛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文化立校研究的起源与价值,理性阐释与研究过程,框架建构,实践路径,建设成效,反思与展望。
大学通识教育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近年来受到高度的重视,显示我们对当今高等教育侧重专门教育、忽略基本素养和广博视野的弊端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趋向。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历经演进和改革,对世界各国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颇值我们借鉴。本书记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派别、重要案例等,并对其进行历史溯源和学理分析。同时,探讨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修业、教学评估、辅导生活、行政支持等,将实况和学理相互印证。后,研讨它的目前动态和未来趋势,以及它对美国的意义和启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创新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原本是想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偏差的问题。但我常想,大学通识教育究竟怎样才能与大学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呢?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倾向明显,并已成为一种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的重心偏向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及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教育,大学的教育资源也就偏向专业建设,这已成为我国大学办学的普遍现象。尽管专业教育倾向的出现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直接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转型,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纯技术领域的问题,也需要运用多学科专业的综合知识去解
校际联盟是西部学校发展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也是现代教育中推进学校成长的一种理想途径。对校际联盟的探索,不仅仅是寻找西部教育发展的道路,更是在探索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自主发展的道路。
《且听风吟(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随笔)》是一部教育随笔,是一个校长对教育、教学、教师以及教育对象思考所得,是一本值得教师与家长都认真阅读的有意思的作品。《且听风吟(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随笔)》这本书有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思考教育的书。作者张志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参与到这改革的讨论中来,不因位低职卑,发出属于草根阶层对教育认知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领导学”注重当代教育领导经常面临的两难性困惑,研究作为教育领导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问题,探索教育领导专业发展以及中小学校长研修的特殊性规律,力图展呈创建具有中田特色的教仃领导养成、选拔和研修体系之愿景;所论谈的教育领导力,意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运营能力、各类学校机构的管理经营效果,当然也包括班级课堂教书育人的启蒙引导作用;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教育行政部门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们息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有效地运作与治量,这是一门重在研究如何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应用性科学。本书从多视角来构建“教育领导学”,包括学科导论、建构纲领、研究方法论、理论进展、基本课题、文化要素、价值关切、性别意识、组织目标、评价指
徐一超、施光明主编的《名校集团化——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演绎》是浙江省21世纪教科研精心品成果文丛之一。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名校集团化的机制架构,名校集团化的多角度审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主要运作模式与特征,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名校集团化的乡村模式,名园集团化——名校集团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实现,实践成效——有效促进了杭州基础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