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概述大语言模型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并阐述了提示工程的总体原则。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案例讲解大语言模型的具体应用。其中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包括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词典编纂等;外语研究方面的应用涵盖文献阅读与评述、量化数据采集与分析、质性数据采集与分析、语言表达与润色等。第四章论述了大语言模型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 (包括职前教师,即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在职教师〉的科研方法入门教材。本书选取了外语教学研究中从选题到成果的 10个核心议题,帮助零基础、缺少科研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常用的外语教研方法,助力外语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个章节,每章内容都围绕三个模块展开:第一,问题驱动:以案例引入,凝练科研难题;第二:解决方案:以技术赋能,提供解决文案;第三,应用拓展:以建议作结,拓展应用方向。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语言学线性模型的统计学教科书,分十六章介绍了R 语言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包和统计学常识,并结合大量编程实例展示广义线性模型与混合模型的建模与检验方式及在此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前十五章末尾都配有练习,三个附录介绍显著性检验与线性模型的对应关系,提供阅读建议和英汉术语对照表。本书风格平易近人,讲解简洁有效,是语言学统计课程及心理学、认知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首选参考书。
希利斯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前专研维多利亚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与保罗 德曼、雅克 德里达和杰弗里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被誉为20世纪北美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本书为其 共同体 专著之一 Communities in Fiction的忠实译本,也是国内首译。本书是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开篇首先介绍了共同体的理论,随后用大量篇幅分别细读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钦和塞万提斯的代表性小说,逐一分析了它们对共同体的书写。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第二版)》分绪论、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三个部分,全书共14个章节。研究方法部分包括:提出研究问题、阅读文献、选择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定量数据分析和定性数据分析等课题,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批判性阅读专业文献、如何筛选有价值的课题、如何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如何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以及如何撰写论文等。本书行文流畅、条理清晰、概念明确、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帮助。
图书名称 :新文科语言服务学术文库:游戏本地化:面向全球数字娱乐产业的翻译 书号 :978754467891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4-01 作者 :(新西兰) 美奈子 奥哈根 (Minako O Hagan) , (西) 卡门 曼吉龙 (Carmen Mangiron) , 著 开本 :AX16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第六版)》是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领域的经典图书,已重版五次,此次推出的第六版收录了该领域的新理论成果和研究课题,同时更为注重联系课堂实践:每章在阐述理论内容的同时,穿插有多个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指导框,并在末尾附有拓展阅读书目、语言学习日志写作指导和供教师参考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问题,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性。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介绍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的理论演进;第二至三章概述国内外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研究的现状、总体特征和热点话题;第四章针对该领域总结出五种研究方法;第五章探讨概念整合与转喻、隐喻的互动关系;第六至九章分别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文学诗歌、语法构式、语篇/话语分析及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研究;第十章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外国文学理论》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为编写依据,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为脉络,以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理论流派为主要内容,以文学理论核心概念为关键词,对外国文学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帮助学生从理论角度深化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批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理论素养、专业视野、思辨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教材由14章组成,按照历史传承和时间顺序排列,包含从公元前5世纪到21世纪的与文学相关的重要理论流派的介绍和重点理论家的代表篇目的选读等。各章包括概述、主要文本阅读、补充文本选摘与评述、关键术语释例和推荐书目几大部分。 与已有同类外国文学理论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强调对外国文学理论文本进行原典阅读。 第二、聚焦外国文学理论的知识体
本书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的对外宣传及其翻译的特点,着重研讨新时代外宣工作的原则和翻译策略,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全书共分10章,分析了对外宣传的性质意义、目的任务、原则要求、障碍与对策,阐述了外宣翻译的概念与特点、内功与外功、原则与要求、翻译理论的融汇与间接、翻译技巧的梳理与应用、翻译实践的缺憾与成因。
本书是一部编排科学的口译研究入门专著,对口译研究成功进行了条理清晰的综述,是本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自出版以来,本书受到口译研究领域的广泛好评,不少高校将其列为书。本次引进翻译的第二版,在原有内容之外增加了关于历史、话语和技术的新章节,并就关于工作记忆、参与度、远距离口译和自动化等话题增加了更广泛的研究材料,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口译研究人员、口译实践者和学习者全面了解口译研究学科的快速发展情况。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给当前的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国内外围绕翻译技术的研究日益增多,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以翻译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翻译技术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翻译学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本体范畴。 全书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属性、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技术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探讨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主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第五章聚焦翻译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翻译技术使用主体的变化、翻译技术带来翻
《句法类型学研究》是一本系统阐述句法类型学的学术著作,全面展示了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句法类型学进行考察的理论基础、方法策略及相关案例。书中既评述了功能学派的观点,也涵盖了生成语法学派的见解,力求在多元视角中寻找平衡。本书不仅梳理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句法类型学的发展路径,还特别关注了现代实验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实验技术的潜力。通过对经典类型学、传统类型学和当代主流类型学的代表性研究进行评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本书主要评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如关于 理论中立观 和将生成类型学与实验类型学纳入研究范围的讨论。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图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是语言学研究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资料。
词汇语义既是语义学研究的焦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心。本书力图描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全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方法研究,并深度探究相关重要议题。全书共分八章。*章和第二章论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其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第三至五章分别阐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生成语言学时期和认知语言学时期关于词汇语义研究的诸种方法。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语境中的词汇语义问题和词汇及词汇语义的心理研究这两大重要议题。第八章概述词汇语义研究的难点,并展望词汇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词汇和词汇语义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尤其对有志于从事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具有
《英语语法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既是一本语法教学"小百科",又是一本语法教学指南和一个活动素材库。本书章节结构清晰,每章首先对语法项目的规则做了简易又精准的呈现和阐述,接着提供大量具体教学策略和活动样例,然后检测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强调相关语法知识所蕴含的意义和使用的误区。本书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凸显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帮助教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本书第一章首先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切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源与特征。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原创研究,从元小说、媒介、传播、排比手法等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进行解读。第六章建构了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核心观念。第七章提出后人文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建构尊重自然、物种间相互依存的生态社会以及人与多元物种和谐共生的后人类社会。
全书内容共七章。第一章梳理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发展历史,勾勒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全景并总结其特点。第二至七章聚焦翻译课程设置研究、翻译教材研究、翻译教学方法研究、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翻译技术教学研究和翻译教师研究,分析研究发展现状,介绍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概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进而指出未来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简介】 1.本书选取2018-2020三届上海市跨文化大赛、2018-2019两届全国赛及2020年部分省赛获奖优秀案例,一共25个,分公共外交、商务沟通、多元文化生活三个主题。 2.每个案例内容包括案例详细描述、矛盾分析和解决办法,由每个获奖学校撰写。 3.针对每个案例,由张红玲跨文化专家团队撰写详细点评。 4.张红玲老师作序,对大赛这些年来总的情况和案例开发情况做一个总述。 5.每个案例配有比赛时案例展析部分的视频(保密和版权原因,不包括答题部分)。 6.出版形式:纸质图书配"爱听外语"视频在线观看。单色。 【前言】 外教社杯 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经过五年的播种与耕耘,如今在全国开花结果。大赛以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才培养为导向,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跨文化能力风采、交流跨文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涵盖了早期经验主义、阐释学派、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章选取了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思想展开讨论。第二章分别介绍了14 19世纪不同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代表性译者及其翻译理论。
本书提出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诊断反馈促教促学模型,阐释如何将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应用于地方语境,以指导英语教、学、评的一体化建设;并基于模型,开展七项实证研究,探究如何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发个性化的诊断反馈报告,促进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 车同轨,量同衡 。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汉语语篇分析》是《英语语篇分析》的姊妹篇,除了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语篇分析研究之外,也对其他研究领域的语篇分析做了介绍,目的是呈现汉语语篇分析的全貌。 本书包含10章,分别对衔接、连贯、信息组织方式、语篇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应用。为加深读者对章节内容的理解,每章的后都有练习题,书后提供了参考答案。 本书兼具知识性、规范性和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是工作蓝图,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对不同语种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进行分析,探讨了在语言教材中涵盖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必要性、分析理论和呈现的各种层面。 全书共8章。章介绍了文化呈现等概念,说明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第二章概述了外语教材中文化分析的理论。第三至七章分别从民族研究、公民教育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和跨国研究这五种视角,结合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等多种语言教材实例,分析了文化的不同呈现。第八章总结了五种视角下的多语种教材中文化呈现的问题,并强调语言教材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还要关注文化、社会和跨文化知识。 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对于教材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适合外语教师、教材研究者、教材编写者、教师教育者及语言学与教育学领域
《英语史》适宜用作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一年级课程 英语史 的教材。全书分两个部分:部分共八章,叙述英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包括早期英语读本,共收十七篇选文,分别说明古英语、中古英语和早期现代英语的特点。本课程为学期课程,重点为早期英语。与此课程相衔接的课程叫做 英语的结构 ,也是一门学期课程,它的重点是现代和当代英语。这样的分工是必要的,因为关于早期英语的知识通常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一个专门课程来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而这方面的知识是一切深入学习英语和英国文学的学生都十分需要的。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 英语史 课程共有四次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反映,他们认为颇有收获,因为他们学了这门课程之后,大都能借助词典和注释阅读古英语散文和乔叟、莎士比亚的作品了。另外,对于专门研究英语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