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第二版)》分绪论、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三个部分,全书共14个章节。研究方法部分包括:提出研究问题、阅读文献、选择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定量数据分析和定性数据分析等课题,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批判性阅读专业文献、如何筛选有价值的课题、如何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如何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以及如何撰写论文等。本书行文流畅、条理清晰、概念明确、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帮助。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概述大语言模型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并阐述了提示工程的总体原则。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案例讲解大语言模型的具体应用。其中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包括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词典编纂等;外语研究方面的应用涵盖文献阅读与评述、量化数据采集与分析、质性数据采集与分析、语言表达与润色等。第四章论述了大语言模型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介绍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的理论演进;第二至三章概述国内外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研究的现状、总体特征和热点话题;第四章针对该领域总结出五种研究方法;第五章探讨概念整合与转喻、隐喻的互动关系;第六至九章分别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文学诗歌、语法构式、语篇/话语分析及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研究;第十章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英语语法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既是一本语法教学"小百科",又是一本语法教学指南和一个活动素材库。本书章节结构清晰,每章首先对语法项目的规则做了简易又精准的呈现和阐述,接着提供大量具体教学策略和活动样例,然后检测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强调相关语法知识所蕴含的意义和使用的误区。本书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凸显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帮助教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给当前的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国内外围绕翻译技术的研究日益增多,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以翻译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翻译技术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翻译学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本体范畴。 全书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属性、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技术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探讨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主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第五章聚焦翻译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翻译技术使用主体的变化、翻译技术带来翻
《英语教学术语词典》是一本介绍英语教学(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相关术语和概念的著作,功能类似一部词典。所谓"英语教学"专指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的教学,也可指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的教学,或英语作为国际语言(English as an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的教学。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国研究专著,运用美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翔实的史料和有关案例梳理了美国研究学科的自身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出美国研究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征。本书对美国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例如美国社会多元化、移民、种族、族裔、妇女、阶级等,以及当今美国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诸如族群矛盾、教育危机、政治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现出少数群体在美国社会长期遭受的各种歧视和压迫,以及他们奋起抗争的心路历程。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重要法律、法案术语以及美国研究常用专业术语,对美国研究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外语教师学习已逐渐发展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书旨在梳理国内外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脉络,回顾前沿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全书共八章。前三章分别梳理教师学习研究的整体脉络、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旨在奠定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第四至七章深入探讨了当前的相关实证研究,分别聚焦外语教师学习结果、过程、途径和环境等主题。第八章从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维度对外语教师学习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各阶段一线外语教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涵盖了早期经验主义、阐释学派、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章选取了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思想展开讨论。第二章分别介绍了14 19世纪不同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代表性译者及其翻译理论。
《被创造的古典:经典建构 国民国家 日本文学》以中文译本加中文导读的形式出版,它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聚焦于日本文学中对象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既关注对象文本各自曾经拥有的意义、过程等各不相同的某种古典化的历史,更探究文本的经典建构过程与近代国民国家 日本 的建构过程相互之间的关系。各篇的论述不拘以时间为横轴或纵轴,围绕今天称之为 日本古典 的文本群,考察论证的不仅是文本的不同接受方式,而且是各个文本受到某种特定解读、某种改变的理由。本书是外国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高等学校学生的书。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分支,构式语法研究的新理论层出不穷。本书聚焦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并结合经典实例,展示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操作。全书共分十二章。*章聚焦构式语法的核心思想,梳理构式语法的发展轨迹。第二至十章介绍国外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成果,按照发展轨迹,分别对Fillmore、Lakoff、Goldberg和Croft等人的构式语法理论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十一章阐述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缘由。第十二章总结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深化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有助于全面了解构式语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提高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能力,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教师以及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亦可供构式语法理论的爱好者
语法是关于语言本体和语言使用知识的总和,而认知语法的应用研究是国内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新趋势。本书基于认知语法和教学语法构建了认知语法教学理论体系,列举了词汇、句子、时态、语态等不同层级和类别的英语认知教学语法研究,从认知的理论视角解读语法项目,从教学实践视角探讨认知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融合,为革新语法教学理念和提升外语教学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研修读物,也可作为语言学方向的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教师、研究者的学习和科研参考书。
本书第一章首先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切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源与特征。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原创研究,从元小说、媒介、传播、排比手法等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进行解读。第六章建构了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核心观念。第七章提出后人文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建构尊重自然、物种间相互依存的生态社会以及人与多元物种和谐共生的后人类社会。
词为语言之基,词汇探索为语言研究之始。本书主要聚焦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及语义对比,旨在梳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脉络,考察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特点,探索两种语言的共相与殊相。 全书共八章。*章概述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对象及意义。第二章回顾与评析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词汇对比常用的研究方法及本书所涉的语料库。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和英汉词汇语义对比。第六章借助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视角对英汉词汇进行对比分析。第七章展望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全书,并提供选题建议。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不仅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双语词典编纂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作为研究参考,亦适合翻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与读写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非常丰富。本书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语言的基本假设和概念,重新审视语法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其在学科学习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共十章。部分阐述了语法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功能语法在教学实践上的主要流派。第二部分展示了功能语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展示了功能语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探讨了教师读写指导能力的提升方式与方法。 本书在实践上能为高校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在理论上能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带来启发,对英/外语教师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互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互动不仅为中介语的使用提供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也是中介语体系发展和完善的源泉。本书系统梳理了同伴互动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全书共十二章。*章概述互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同伴互动的定义及其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二章论述同伴互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任务、协商、修正性输入与输出、同伴反馈、语码转换、调节、语言相关片段、同伴支架、互动能力等。第三章从认知互动、社会文化、社会认知等理论视角阐述同伴互动的主要理论和观点。第四章介绍同伴互动的常用研究方法。第五章至第十一章依次评析同伴协商互动、同伴互动模式、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同伴互动中的母语使用、同伴互动影响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内容 语言融合环境下的同
近二三十年来,叙事学研究渐渐成为一个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和国内学界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学界的经典性著作或者时效性比较强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界具有不错的启发意义。鉴于国内对叙事学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和在校师生并非人人语言过关,并且有条件和精力订阅国际相关期刊、研读国际重要著作、出席相关国际会议,为国内学界打造了解国际学界动态的便利渠道格外重要。引进和翻译国外原版著作并在国内出版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国内学界有影响力的叙事学方面的论著不多,本书隶属的 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 丛书一定意义上也可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阿尔贝、尼尔森、理查森主编的《非自然叙事诗学》(2013)由10篇论文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1. 基础性和综合性。2. 前沿性和全面性。3. 权威
《翻译学概论》由 绪论 和14章构成,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描述与解释并重、国外与国内互补等原则,引导学生系统了解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及其研究领域、程序和规范等基本范畴,把握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当前热点和未来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汉语语篇分析》是《英语语篇分析》的姊妹篇,除了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语篇分析研究之外,也对其他研究领域的语篇分析做了介绍,目的是呈现汉语语篇分析的全貌。 本书包含10章,分别对衔接、连贯、信息组织方式、语篇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应用。为加深读者对章节内容的理解,每章的后都有练习题,书后提供了参考答案。 本书兼具知识性、规范性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与发展,学界积极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该领域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书在梳理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特征、研究领域和意义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个案研究案例,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全书共包含六章,*章梳理了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的缘起,主要特征,研究范围,研究路径、方法和意义。第二、三章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文本和文学翻译译者研究的研究内容、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第四、五章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意象和人物形象翻译研究、,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阐明了这些领域研究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第六章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批评研
词汇语义既是语义学研究的焦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心。本书力图描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全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方法研究,并深度探究相关重要议题。全书共分八章。*章和第二章论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其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第三至五章分别阐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生成语言学时期和认知语言学时期关于词汇语义研究的诸种方法。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语境中的词汇语义问题和词汇及词汇语义的心理研究这两大重要议题。第八章概述词汇语义研究的难点,并展望词汇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词汇和词汇语义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尤其对有志于从事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