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专家资源和新技术条件,创新性地开展线上培训,几年来组织开展了数十场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线上培训活动。培训主讲教师或为享誉业界的名家巨擘,或为深耕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书收录了十余位业内知名专家的培训讲稿,共十四讲,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政策解读、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资源建设、信息组织、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新技术、智慧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建筑、服务效能、重大事件应急管理等多个专题,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馆员继续教育配套用书,也可作为案头业务用书,为馆员日常工作提供指南与参考。
本书是一部以“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2021年1月1日起新修订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首次提出“档案开放审核”的专业术语。本书即在全国率先研究探索建立“依法依规、科学严谨、结果稳定、安全可靠”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 全书先后从审核工作机制、划控规则、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辅助技术、人才培养六个方面入手,研究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机制的机构人员、制度规则、审核流程及保障条件,确定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核心思想、质量标准与方法,制定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档案开放审核划控规则,并梳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解决档案开放审核人才普遍匮乏的问题。
《博物馆工作指南》是一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指导策划、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并邀请全国博物馆行业专家审读核定的博物馆实用工作手册。本指南包括五方面内容,即博物馆入门、博物馆筹建、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案例,共63篇文章,另有书后参考文献和附录4篇。且随文配有彩色插图和各种表格,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书中所述内容切合博物馆实际工作的需要,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融合旅游等行业“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脱离“以书为本”理念的局限性,遵循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管理与服务原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合很多详尽的实例,充分展现了当代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理念上的融合、与图书馆界内外的合作、在管理与服务技术上的创新成果等,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创新进行了研究,包括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取得的成就、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发展策略、对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体系以一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陈列为主,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两个专题陈列为:“唐代壁画珍品馆”和“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馆内展陈从多角度向广大观众揭示了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解说陕历博》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设陈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深度解读了其中的珍贵文物信息,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广大读者重点介绍了陕西古代历史文化中有较高代表性、较高影响力的文明成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设计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实况,最后提出了增强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策略。 本书既可以为图书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图书馆管理者和业务工作者的进修读物。
本书以数字档案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为研究对象, 深入剖析数字档案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数字档案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入手, 概述用户、业务、流程、功能、安全需求, 以及信息量分析、数字档案馆测评等, 详细阐述数字档案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总体架构、网络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路线, 并从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业务管理系统方面对数字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还从基础组件、数据保全、数据对接、国产化支撑角度对数字档案馆应用支撑系统进行阐释, 并对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和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本书旨在探索数字档案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路径, 为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如何建设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提供参考借鉴, 推动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2020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专家资源和新技术条件,创新性地开展线上培训,几年来组织开展了数十场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线上培训活动。培训主讲教师或为享誉业界的名家巨擘,或为深耕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书收录了十余位业内知名专家的培训讲稿,共十四讲,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政策解读、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资源建设、信息组织、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新技术、智慧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建筑、服务效能、重大事件应急管理等多个专题,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馆员继续教育配套用书,也可作为案头业务用书,为馆员日常工作提供指南与参考。
本书系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汉文古籍数据3500余条。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导、索书导、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主要针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数据数量庞大、难以管理的特点,分析不同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原理和成因,并针对其特征从档案学的角度提出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文档存储与检索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创新的技术路线。 《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首先论述了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形成与来源,阐述了馆藏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移交与接收,提出了基于OS文件系统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环境的非结构化电子文件存储与检索路径,分析了语义网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关联与元数据管理模式。最后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存储与检索。
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作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核心生态因子,面临着各类风险威胁和安全隐患,严重制约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安全存储和长远有效利用。本书通过引入生态管理理论和思维,聚焦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管理实践,以数字档案资源价值实现为归依,着重从生态预警、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生态服务、生态培育等方面系统探索数字档案资源生态管理体系、管理策略及其实现机制,深化数字档案资源研究内涵,创新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思维,为新时期国家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本书构建符合数字视频档案资源特性和利用要求的语义标注框架、聚合模型以及服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不仅有助于丰富现代档案资源组织理论,拓展档案信息组织研究的新领域,而且还可以推动档案服务理论研究向个性化、精准化、知识化服务领域拓展,深化现代档案服务理论内涵。另外,本书将语义描述、关联链接、智能推理等技术引入数字视频档案资源组织与服务工作,能为视频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计算机系统自动化识别等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推动视频档案工作不断向语义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数字视频档案资源组织与服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用户交互的数字视频档案资源语义组织与精准化服务研究”最终成果。
文献编目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本书介绍了文献编目的概念,意义,原则等,以高校图书馆中文文献编目实务工作为基础,对中文文献编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针对中文文献编目中常见的难点和易错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的部分内容做了相关研究,最后对高校图书馆中文文献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了展望。具体内容包括:文献编目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普通中文文献的著录规则;中文文献编目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部分类目的修订情况;高校图书馆中文文献编目工作面临的变化、挑战和机遇。
本书是国内鲜有的系统论述电子档案管理理论、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的专门著作。全书以建立电子档案主体论述为目标,全新定义电子档案管理内涵,全新梳理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全新构建电子档案管理框架;全面引入数据治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建设领域理论实践成果,充分融入电子档案管理近期新制度规范和很好实践;在管理内容上实现了DIKW体系化应用和系统性创新。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于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用作研究指引和实践指南。
《册府千华:山东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所收187种古籍,皆为从山东省入选一至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遴选的珍贵古籍。 《册府千华:山东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按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分类参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书影一般选取正文卷端及有标志特征的书叶。 每种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卷数、著者、版本、所属部类、分类、册数、存(缺)卷、收藏单位、版式、尺寸、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批次及名录号等。 提要内容包括著者、书籍内容之介绍及版本之考订,部分参考了各收藏单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时的申报书内容。 《册府千华:山东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文字一律用简体字。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稿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编目工作进行了研究,非常适合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及对此内容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简约的介绍,让读者对图书馆资源有初步的了解;图书馆资源管理与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图书馆内部管理沟通体系等内容,带领读者从多方面认识到图书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发展、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及编目工作、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等内容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及编目工作的理解。
本书总共分为四章,“图书馆概览”从图书馆的内涵入手,重点论述图书馆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等;“乡村文化振兴概览”重点阐释乡村文化振兴之内涵和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之瓶颈分析等;“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径”重点论述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径和乡村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径等;“成功实践分享”重点介绍了我国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成功范例等。本书适合在校师生参阅,同时适合从事乡村振兴的读者阅读。
《金陵全书 南京调查资料2》由江南问题研究会编
本书是以高被引论文为基础,多角度分学科对论文进行了高被引分析,全面地展现了2015年各学科领域的高被引情况。反映了高被引论文、高被引期刊、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机构、高被引图书、高被引外文期刊、高被引学术会议等,并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同被引分析方法,借助可视化工具,进行了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关联分析、高被引作者合著关系分析,直观地展现了领域内的核心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揭示了各领域高被引作者的科研合作情况。
本书包括1、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侧重研究: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云计算与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备份(档案)中心的建立与运行;数字档案馆的优化与运行;数字档案馆(室)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比较研究,等等。 2、档案利用服务创新 侧重研究:档案提供利用的深化问题;档案知识服务的价值与实现;档案文化传播;档案远程利用;档案与城市(数字)记忆;档案服务能力的评价与提升;档案资源化管理的实现(经济学角度);档案公共服务的延伸与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新模式;档案利用服务的动力机制,等等。 3、档案人才需求与培养 侧重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建设;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档案人才职业竞争力的培养;档案人员在职培训方法与路径的选择;档案远程教育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