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体系以一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陈列为主,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两个专题陈列为:“唐代壁画珍品馆”和“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馆内展陈从多角度向广大观众揭示了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解说陕历博》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设陈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深度解读了其中的珍贵文物信息,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广大读者重点介绍了陕西古代历史文化中有较高代表性、较高影响力的文明成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设计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实况,最后提出了增强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策略。 本书既可以为图书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图书馆管理者和业务工作者的进修读物。
《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主要针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数据数量庞大、难以管理的特点,分析不同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原理和成因,并针对其特征从档案学的角度提出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文档存储与检索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创新的技术路线。 《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首先论述了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形成与来源,阐述了馆藏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移交与接收,提出了基于OS文件系统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环境的非结构化电子文件存储与检索路径,分析了语义网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关联与元数据管理模式。最后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存储与检索。
本书详述江苏刻书历史沿革。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江苏唐五代刻书、江苏宋代刻书、江苏元代刻书、江苏明代刻书、江苏清代刻书、江苏民国刻书。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为应对各种报告模式、案例场景和分析流程,本书提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分析方法——建立目标网络模型,重点探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第一步:阅读想定; 第二步:建立问题定义模型; 第三步:阅读情报报告; 第四步:建立目标网络模型; 第五步:执行分析; 第六步:交付产品。 全书案例、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以传统情报学为基石,创造性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型。作为我社已出版图书《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的姊妹篇,本书是情报学新代表作品,可为情报分析工作提供参考镜鉴。
该书从“固化的档案、流动的身份与多元的认同”几组冲突现象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档案与身份认同”这一新兴议题,并另辟蹊径地理论化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辩证地论述了档案之于身份认同的两种正向效用和一些负向效用,以及身份认同之于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的影响,继而通过档案文本和实践田野的考察,具体剖析了个体和群体的建档行为及其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全书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系统而精练地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产生的背景,二是辩证而全面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三是生动而典型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四是理性审思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前景与困境。全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色彩,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中学图书馆建设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详细探讨了广西地级市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展进度、指标差异及其达标程度,并通过各市间及与省外比照找出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优劣势和不足,总结了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地方特色及努力方向。本书旨在为我国中学图书馆研究实践提供参照、启迪与理论指引,为阅读推广理论的深化拓展提供了较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中学图书馆建设研究》适合图书馆学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使用。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的论文40篇,内容涵盖专利情报、竞争情报、信息检索、信息法学、知识产权、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公共图书馆制度等领域。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作者提出了诸多具有独立性的思想观点。作为作者2003至2005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可以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理论工作者、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生的研究与学习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从伦理、道德、法律三者关系出发,将应用伦理学相关理念与国家综合档案馆管理理论相结合,构建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价值维度。通过实证研究,对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主体、伦理客体的角色进行定位,阐释由于权利分配、职能转型、权责归属引起档案管理伦理主客体之间的新伦理问题。明确主体行为选择中责任伦理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类型与特点,以档案管理与责任伦理同构的价值导向为起点,辨析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各主体间的责任伦理关系。从国家综合档案馆履责的时间、空间与对象三个轴构建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核心的三维责任关系网,提出以制度、规范等为载体的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他运行”机制。
"本书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包括:1图书质星:2社会化评论3阅读推介报告:各大图书馆官微阅读推介栏目、出版社新书推送信息、豆瓣阅读年度报告等;文献借阅星、订购量:图书馆借阅量排行、、当当等购书平台相关订购数据.在相关指标赋值的基础上,送选高品质新书,精选哲学、法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人文社科类书目数百种,以分类号为序进行编排,旨在用图书馆员的优势,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好书、新书,为阅读推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数字档案资源具有凭证、记忆、身份认同、社区能力构建等多元价值属性,是信息时代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征。数字档案资源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本书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借助档案学、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国家安全学等相关理论,围绕数字档案资源生态系统四个核心要素,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当前数字档案资源生态安全的风险与隐患、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关安全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体现了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揭示了他们为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做出的积极贡献。学科馆员不仅致力于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 还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论文还展示了学科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模式, 同时关注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议题。论文深入剖析了学科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独特视角和经验, 为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学图书馆建设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详细探讨了广西地级市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展进度、指标差异及其达标程度,并通过各市间及与省外比照找出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优劣势和不足,总结了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地方特色及努力方向。本书旨在为我国中学图书馆研究实践提供参照、启迪与理论指引,为阅读推广理论的深化拓展提供了较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中学图书馆建设研究》适合图书馆学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使用。
本书体现了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揭示了他们为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做出的积极贡献。学科馆员不仅致力于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 还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论文还展示了学科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模式, 同时关注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议题。论文深入剖析了学科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独特视角和经验, 为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浙江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精品介绍》是浙江档案部门面向社会大众推出的一套档案文化系列丛书,它以浙江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为对象,融材料真实性、考证严谨性和叙述准确性于一体,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丛书由浙江省档案局牵头组织、编排和印刷,各相关档案馆负责撰稿,自2015年起分年分辑出版,每辑10册,此辑为第四辑也即最后一辑。本辑拟收入10种,包括:《民国绍兴商会档案》《民国遂昌县乡镇户地档案》《宁海育婴堂档案》《张荣泰日记》《浙军都督档案》《新安江水库移民档案》《共产党宣言》《梁柏台作文日记》《大陈岛垦荒档案》《沙文汉、陈修良夫妇珍贵档案》等。
《信息管理视角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关注大数据环境下愈加凸显的数字囤积现象,聚焦不同群体、特征和情境下个体层面的数字囤积行为,在全面梳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概念内涵、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对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展开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构建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理论模型,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方面对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提供系统性理解,从信息管理学科视角揭示中国本土情境下的数字囤积现象,探究数字时代和大数据环境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治理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对信息过载和数字囤积挑战、促进数字信息资源效率提升乃至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这是一本关于行政办公后勤管理人员如何干好工作的图书。本书始于流程,细说过程,关注全程,附带规程,成于章程,体现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实务性。本书在介绍流程与流程管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日常接待事务管理、会议管理、文书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公关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办公用品与设备管理、资料与档案管理、办公费用管理、办公安全管理、车辆与司机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等13大行政办公后勤管理事项。本书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行政主管人员及行政管理流程设计者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培训和管理咨询人员阅读及使用。
本书以范式理论为依据对档案事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的主体建构协同、活动范式协同、发展模式协同等三个方面。首先,分析了科学共同体理念、范式理念、科学动态发展理念对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及其协同发展的启示,同时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框架;其次,探讨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主体建构协同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再次,从档案实体管理活动范式等方面介绍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活动范式协同的现状和实现路径;最后,探讨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发展模式协同的问题。
本书是 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大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秘书学专业》的研究成果之一——《核心教材》。本书根据办公室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及岗位工作实际所需设计了8个项目、29个子任务,每个任务都辅之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教材编写突出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现理论和实务的结合,既注重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又兼顾专业能力培养和实际工作指导。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在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信息管理视角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关注大数据环境下愈加凸显的数字囤积现象,聚焦不同群体、特征和情境下个体层面的数字囤积行为,在全面梳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概念内涵、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对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展开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构建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理论模型,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方面对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提供系统性理解,从信息管理学科视角揭示中国本土情境下的数字囤积现象,探究数字时代和大数据环境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治理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对信息过载和数字囤积挑战、促进数字信息资源效率提升乃至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从伦理、道德、法律三者关系出发,将应用伦理学相关理念与国家综合档案馆管理理论相结合,构建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价值维度。通过实证研究,对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主体、伦理客体的角色进行定位,阐释由于权利分配、职能转型、权责归属引起档案管理伦理主客体之间的新伦理问题。明确主体行为选择中责任伦理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类型与特点,以档案管理与责任伦理同构的价值导向为起点,辨析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各主体间的责任伦理关系。从国家综合档案馆履责的时间、空间与对象三个轴构建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核心的三维责任关系网,提出以制度、规范等为载体的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他运行”机制。
本书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出发,探寻我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体现在: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便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角度测度我国31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应我国公共图书馆效率改善的建议对策,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基层执行者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发展史—从京师图书馆到北京图书馆》是一部研究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的断代史。本书以1909年至1997年为时间域限,以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宏观背景,以历史档案和史料研究为依托,较为全面地描绘了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孕育、产生、发展并最终成为国家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历史图景。 关于参考工作萌芽的探索,关于最早见诸文字的《参考组办事规程》的考证,以及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发展目前三次高峰期的提出,均为值得关注的创新点。 本书辅以丰富的图表信息和重要业务档案书影,绝大部分为首次发布。
本书基于现代社会信息素养的基本理念,主要阐述了科技信息资源类型、信息检索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检索模型、信息检索语言、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国内外主要综合性检索工具及特种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效果评价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做为信息工作者、经济工作者、图书情报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档案价值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基本依托,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档案学在学说、方法、规律等方面展现的原创性、性及发展性特征作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不仅探讨历史、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特色档案学当代构建的影响,也探析中国特色档案学当代构建如何赋能国家战略、数字环境、新兴交叉学科资源建设形势;同时,以求实求真的态度收集、整理、分析了大量未公开出版的学科史档案,尽可能客观诠释、证实、评价档案学的“中国特色”,探析中国特色档案学与国情变迁、社会发展、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的密切联系,并力求对中国特色档案学在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历史贡献予以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