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在研究云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今天,科学家们了解到,云在调节地球能量平衡、气候和天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WMO(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很少有像云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出了如此众多的科学思想和艺术内涵。 天空中存在着形态变化万千的云,这些云看似毫无规则,但其实可大致分为十种类型,气象学称为 十云属 。《云图:云空景观大百科》依据最新的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云分类标准,带我们透过云的行进方向、云量、云高等进行观测,进而了解气象学这门有趣的学问。 《云图:云空景观大百科》详细阐述了各种云的形状、高度等特征以及降雨关系,从传承数千年的二十四节气看一年四季的变化,并配以370张充满艺术气息的摄影家照片,图解云和大气现象,天气和气候,带领我们从云的分布与厚薄辨识、欣赏各种云空景
本书以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认星歌谣《步天歌》为基础,结合中西对照星图,帮助读者仰望星空,认识中国传统星象,并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典故,为大家呈现星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寓意
本书主要关注过去 46 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完全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章 概述了主导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后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 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 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在过去数亿年间,大陆漂移控制着太阳能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板块构造过程影响着洋流,山脉的形成影响着大气成分的变化
《巴黎协定》期望集合全球各国之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内。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吗?气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吗? 不平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极端天气频发 在这个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世界里,未来的前景似乎有些暗淡。然而, 生态现代主义者 依然对未来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普遍发展是一个生态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关键,主张用所有可用的技术 包括核能、生物合成乃至其他尚未被发明的技术 来对抗气候变化。他们也认为, 田园牧歌 式的环保观念并不符合人类追求生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而通过集体乃至国际合作力量实现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更有益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它与绿色运动主张的传统环保理念相左。乔纳森 西蒙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绿色运动
云卷云舒、电闪雷鸣、风雨彩虹 从瞬息万变的云彩到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季节更替、气象万千,天空总为我们呈现不可思议的景象,甚至引发可怕的气象灾害。跟随气象专家探秘149个天气和气象知识,让孩子了解各种天气现象背后的奥秘,培养他们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规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这套书从我们身边的天气现象出发,结合大量可爱的图解、实拍照片以及观察和动手小实验,浅显易懂,快来探索天空的奥秘吧。
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正在加速凸显,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治理的博弈也日益加剧,全球气候治理步入系统性转型时代。基于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2011年)所提出的 治理 概念,营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也是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握碳中和背景下全球绿色工业革命机遇的重点。本书首先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讲述了其制度安排、运行与合作机制,以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市场机制领域的进展、问题及挑战;之后介绍了主要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最后总结了我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贡献。
这是一本中国青年追风者、摄影师苏镝坷的原创图书作品,作者通过用图片及文字讲解多年的追风故事和风暴相关的科普知识, 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追风者的世界及强对流风暴的气象知识。作者用精彩的故事叙述和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将风暴的力量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亲历风暴、深入台风眼的惊险故事,还是在风暴中拍摄的精彩摄影作品,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感受到自然的威力与魅力。作者也通过此书表达了公民参与灾害防御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云彩收集者手册》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从太空边缘的神秘夜光云,到我们周围的重重雾霭,都在这本手册之中。即使没有任何自然观察经验,读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称、特征、形成原因,鉴别云的种类,并利用书中的趣味记分系统与亲朋好友展开观云竞赛。
一位浮夸的文艺復兴义大利人,发现空气出乎意料地沉重:好比卡内基音乐厅内所含空气,重达三万两千公斤。 一位独眼特技飞行家,发现空中有一股颶风般强劲的空气洪流,在八公里高空汹涌奔腾。 一位贫困美国农夫,用乾草叉在穀仓门板上刻写方程式,构思出暴风迴旋绕行的原因。 一位用意良善却命运多舛的发明家,製造出奇妙的化学物质,结果险些把臭氧层给毁掉(他还构思出一个点子,把铅摆进汽油)。 一位隐居乡间,偏爱把脚趾甲涂成樱桃红色的数学奇才,设想出一项科技成果,让铁达尼号的乘客获救生还。 《大气:万物的起源》是颂扬地球大气的精彩著述,也是读来不忍释手的科普力作。
这是地球系列中的一本。地球系列带领读者探寻自然的奥秘,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的来龙去脉。尽管现在科学进步了,拥有了很好的地震救援设备和机制,但地震依然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了解地震,熟悉地震前的征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本书描述了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地震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全书以故事的形式从现实、艺术、文化等方面展开,深入浅出。这本书是由知识且充满热情的专家编的,内容丰富,从多方面展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读者探索地震。
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地球表面变暖的程度在不同的半球有所不同? 为什么尽管全球降雨总量增加,干旱地区的干旱却变得更加频繁? 为什么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对流层温度上升而平流层温度下降? 真锅淑郎和布罗科利讲述了科学界是如何理解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的,以及气候模式如何对这些重要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位作者详细展示了大气科学家如何使用气候模型开展虚拟实验,研究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们将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更广泛地讨论了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本书是一本迫切而具有启发性的书籍,提供了解决全球变暖威胁的气候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平等和气候等重要议题。他不仅着眼于太阳能、电动汽车和植树造林等已知解决方案,还提出了更广泛的观点,如食物本土化、火灾生态学和森林农场。本书通过将公平和正义编织在一起,呈现了一个无缝的行动、政策和转变的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终结气候危机的愿景。无论你是环保倡导者、决策者还是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激发你的思考,并为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全球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大气、海洋和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们。本书,就是关于丁铎尔、斯托梅尔、丹斯加德等人的传奇篇章。 作者莎拉 德里巧妙地将地球的沧桑巨变与气候科学开拓者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引领我们追随这些卓越科学家的脚步:他们勇攀火山之巅,透过重重水汽观测大气;他们从厚达千米的冰盖钻取冰芯,抽丝剥茧般揭示地球气候历史的尘封过往;他们胆识过人,奋不顾身穿越飓风和云层,探寻微小能量波动如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全球性挑战之一,也是世界上每个城市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城市安置了现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深刻的挑战。参与城市气候管理的各类人员,城市国际组织和机构都把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场所。本书是对这些挑战的第一次重要介绍,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环境政策以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城市政策问题出现的历史背景,研究了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如何治理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着重分析如何看待城市中已经出现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以及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环境公平的影响。 本书提供详细的案例说明,有利于读者了解在城市尺度解决气候变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探索我们城市的未来发展道路。本书将
此前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度假胜地感受到的热浪、暴雨和毁灭性的风暴,是否意味着气候变化,抑或它们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物理学家弗丽德里克 奥托女士参与了归因科学的建立。借助这种革命性的方法,她可以准确计算出气候变化何时会发挥作用。像 哈维 飓风这样的灾难是人为的吗?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是一段难耐的酷暑?数据显示,由于气候变化,2018 年在德国出现的热浪再次出现的概率至少是以前的两倍。在澳大利亚, 2019 2020 年摧毁整个大陆的丛林大火再次发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好消息是,借助归因科学的数据,人们可以追溯导致天气现象的具体原因。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被告上法庭。而且,气候变化不再被滥用为借口:政客不能再用它来掩盖管理不善和自身的失败。这本书让那些激烈的辩论变得清晰明了。
针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模开发的现状,在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跟踪国内外城市规划及城市问题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交叉学科发展前沿 城市规划、建筑科学以及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将城市热环境问题引入到地下空间学科领域,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课题,以城市热环境指标作为量化指标和突破点,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量化评价的系统研究,进而指导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指标和策略的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用书。
《空气》是地球系列中的一本。地球系列从科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介绍自然现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读者探索我们居住的星球。本系列共有18本书,每一本书都由该领域权威且充满创作热情的专家撰写。《空气》讨论了为何空气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有什么作用或正在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空气》从科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介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本书作者不仅是空气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英国知名大学任教,还是充满创作热情的作家,曾出版过多部著作深受读者喜爱。
《闪电》是地球系列中的一本。地球系列带领读者探寻自然的奥秘,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的来龙去脉。这本书是由知识且充满热情的专家编的,内容丰富,从多方面展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引领读者探索神秘的闪电。这本书讲述了闪电是如何困扰和迷恋人们的,通过神话故事和艺术作品,说明人们是如何努力理解和解释闪电的。除此之外,本书还向人们提出了避免被雷电击中的建议。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故事性强,图文并茂,图片极具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