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 琼斯博士对于一些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 余波 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全球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前所未有。《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
家庭应急手册是以推动安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为目的,针对每个家庭吃、住、行等领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防范和自救注意事项、内容,按照自然灾害、安全事件、公共卫生、社会事件等分类逐一介绍每个人如何未雨绸缪做足一切防灾准备,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尽力化解各类可能发生的灾害带来伤害和损失。全文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为家庭应急防控、应对突发事件做了详细的讲解,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对减灾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海面上升,还有风暴的加剧,灾害正一步步逼近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到21世纪末,预计全球将有数以亿计的人从沿海区域向内陆撤退,这将是一场给环境、人类社会和文明带来深刻变革的危机。 本书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灾难的生动解读,作者穿越12个国家,聚焦迈阿密、威尼斯等正受海面上升影响的典型城市,从气候变化前线发回报道。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海面上升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还描述了不同国家和人们对这场危机的不同反应。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我们每个人真切体验到这一危机带给社会的深刻变革,并希望对我国沿海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参考。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近百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痛的一幕,被视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唐山大地震已过45载,伤痛逐步被岁月洗礼与掩埋,震灾记忆在国家与社会的多层维度中不断演化与建构。唐山震灾记忆传承与延续的基础,是官方与民间在震灾记忆上相互建构与影响的过程,即形成震灾记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根本上防止记忆的分离,实现震灾记忆的官民一体化。本研究从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物媒介出发,引入文化记忆理论,以 国家与社会 为基本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内容分析以及GIS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方法,对震后不同阶段修建的三处纪念建筑物群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时代环境背景下,唐山纪念建筑物媒介对震灾记忆的建构过程,探究纪念建筑物媒介所展现的记忆表征、建构特性及震灾记忆的发展
《易学与生态环境》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易学中的生态环境观念,发掘易学中的生态环境思想。二是在易学影响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历史。三是面对当今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治理环境。这样的内容安排是想让读者既了解古代人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发展史,又了解当今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对策,从而启发读者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人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发展到今天,谁也不想自己毁灭自己,那么就请你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吧
为什么经济再发达的城市,似乎对城市内涝也束手无策?甚至越发达洪水越严重? 为什么同一块地方在不同时段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还愈演愈烈? 环顾全球、回望不同文明的历史,我们能否找到一些与水共存的成功模式? 《慢水》跟踪不同水体的 生活习惯 ,探索水如何穿越地上和地下空间,如何与周围的生物互动,也探索水在不同时期造访各地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和教训。 综合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工程、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等各领域学者和工作者的观点,引介全球各地正在兴起的 慢水 运动,埃丽卡 吉斯在本书中发出预警,我们当前的城市化建设普遍采取让水加速离开地表的思路,选择排挤和侵占而非给水留出空间,这会引发深重的灾难:我们会缺少地表水、破坏湿地生态、增加碳排放,洪水会淹没城市,回到它最初占据的地方。我们付出巨量的经济
吴哥古都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十三世纪建成。古都占地历平方公里。吴哥古迹包括大、小吴哥两地的吴哥通王城和吴哥寺;各种建筑约600座,散布在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包括石造宫殿、佛寺完塔,层层屹立。全部建筑都用巨大石块砌成,有各种精美雕刻,是世界的佛教建筑。它与我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压婆罗浮屠,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迹”。 本书包括走进神话、不一样的金边、人神之间的吴哥古城等。带着这些美丽的想象,作者来到了柬埔寨,希望能在这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找到这个国家真正的灵魂。
本书聚焦 国门生物安全 这一主题,参考大量权威文献,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史实讲述国门生物安全问题的历史渊源,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带读者重温古今中外由于国门生物安全工作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呈现国门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门生物安全全球治理提出前景展望,期盼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国门生物安全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协同共治、更好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提升国门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共同守护祖国绿水青山、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书中重点回顾了生物安全遭受严重破坏的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门生物安全管理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发展历程,以期引导社会公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 琼斯博士对于一些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 余波 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全球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前所未有。《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对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利、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享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泰宁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中段,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作自然景观奥境,在人类生产活动实践过程中,泰宁逐渐显露出它的地域性标志:世间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与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尚书第。泰宁原始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古朴淳厚的民风,充满了神奇的诱惑,行走在泰宁山水间,让人寻找到了美的参照物。如果说泰宁的文化是无形的精神遗产,那么,泰宁自然山水景观就是这一无形精神遗产具象的展现,人们从泰宁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演绎自然山水,从自然山水中解读泰宁的文化底蕴。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本书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
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关于环境运动之反思而写成的一本著作。作者终身都是生态学家,是乔布斯年轻时候的偶像。本书主要是讲述了作者关于城市、核能以及转基因的重新思考。他探讨了关于城市、能源、生物技术这三个话题,提出我们必须转变一些长期固守的观念,去接受一些先前不信任的工具。对传统的绿色悲悯心态来一次的反思,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地球资源遭到灾难性的毁灭。 这本书有科学家的、反直觉的观察以及富含热情的倡议。布兰特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困境之来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且富于创见的政策建议,以及一些基于设计的创建更可持续的社会的解决方案。 ?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肆虐世界各地。灾害来临前人们应该准备什么?灾害来临时人们应当怎样做?避难时最重要的事是先做什么?平时应该和孩子进行哪些防灾训练?遇到暴雨、台风、龙卷风、打雷、滑坡、液化、雪崩时应该怎样自救?如何储备饮用水和食品?急救箱中应该放什么?在各种场合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办?被埋在废墟中应该怎么办?怎样应对灾难后的心理创伤?怎样进行灾难后的心理护理?怎样应对辐射和放射能?怎样应对趁灾犯罪?怎样向受灾地提供援助方法?……本书用15大类、每页5幅彩色图画的文图对照形式,通过作者亲切的语句,向读者详细讲解了防灾、逃生、生存的各种应急细节,教给读者在各种灾害情况下可能发生和如何紧急应对的各种细节,很多操作与家庭直接相关,操作实际又切实可行。对我国读者来说,本书既简单,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本书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