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中国的建筑师则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地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二)结构形式的巨大差异;(三)西化与现代化的混淆;(四)传统定位的困惑。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选参加会议各方代表的文章,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运作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还有少量论文是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论文集既可以为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学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
安东尼·滕的这部具有现实感和反思深度的著作《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历史大都会的毁灭与重建)》是对22座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史与现状的描述与反思,既阐述了这些名城的保护历史,也对其基于20世纪历史保护理念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认为并没有一种真正“成功”的保护模式与样板。书中有着大量翔实的论述与描写,这对于我们惯常以欧美历史都市为楷模的思维是一种冲击,书中提及城市保护问题,必将促使我们深入思考。
宋朝李诫撰的《营造法式》崇宁二年刊行本已失传,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重刊,但亦未传世。南宋后期平江府(今苏州)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经元代修补。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氏钞本《营造法式》,不久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后称“丁本”)。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各本校勘后,按宋残叶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是为“陶本”。1932年在北平故宫殿本书库发现钞本《营造法式》(“故宫本”),版面与宋残本相同,卷后有平江府重刊字样。后经刘敦桢、梁思成等人对以上各本相互勘校,又有所校正。这本《营造法式译解》由王海燕注译,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编译而成,底本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营造法式》(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六七三册),勘校以最早的也是目前的现代整理本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为蓝本,为便于读
20世纪建筑百科词典的版与目前这个版本之间的这15年,对于建筑文化来说,既是多事之年,也是其影响日益扩大的年代。这种始自现代运动、直到进入1960年代所形成的一种最广泛的关于20世纪建筑发展的单一历史观.至迟在1980年代被击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五花八门的景象,其中正统现代主义并未长时间地表现出整体一致性,而是分裂成众多的分支。最近15年来在建筑史领域所进行的具有世界性影响且范围广泛而积极的研究,就证实了这种视野广阔、较少 偏见的情况,并且研究的新成果和理解力使得情况更加丰富了。其结果便是一种特别丰富、错综复杂且充满矛盾的20世纪建筑的历史,它是由许多此类历史现象拼合而成的。 本词典有511条新的或作了根本性修订的条目,插图增补至606幅,还有众多的参考书目、从而包括了整个20世纪建筑的方方面面:它介绍了
对于建筑,你想了解的所有那些东西,全都在这本书之中,它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的那些经典建筑。本书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 本书把建筑史从沉闷的教材中解放出来,将其变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动态世界,由一些篇幅不长的精致散文和富有启发性的附录构成。 本书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那些经典建筑,书籍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从工程上的突破到文化史,从建筑家生平轶事到相似风格及相异风格的的分析,本书作者和当代建筑名师的欣赏评说,打开了这一领域新的天地。 书中的照片和图解超过250幅,描绘出建筑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作为视觉享受还是文本说明,都是一般教材所无法比似的。
安东尼·滕的这部具有现实感和反思深度的著作《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历史大都会的毁灭与重建)》是对22座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史与现状的描述与反思,既阐述了这些名城的保护历史,也对其基于20世纪历史保护理念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认为并没有一种真正“成功”的保护模式与样板。书中有着大量翔实的论述与描写,这对于我们惯常以欧美历史都市为楷模的思维是一种冲击,书中提及城市保护问题,必将促使我们深入思考。
建筑历史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叙杰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教学和科研,以中国上古时期建筑发展史研究享誉学坛。他秉承乃父刘敦桢先生严谨、笃实的学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广泛收集文史材料,虽经特殊时期,亦坚持不懈,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卷“原始社会——秦汉建筑”于2003年出版,展示了他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和精辟见解。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自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不幸辞世后,刘叙杰先生即开始做刘敦桢遗稿的整理工作,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四卷本《刘敦桢文集》,在2007年出版十卷本《刘敦桢全集》,历时达四十年之久。 本书收录的刘叙杰先生三篇文稿,以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创建伊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份珍贵的中国建筑史学史资料和著述。
本书的每个章节均由历史背景、样式特征、建筑发展过程与建筑介绍等部分构成。以样式特征和建筑发展过程两部分为重点,以图文对照的方式来帮助读者对外国古建筑造型的各时代特征的“直观性”认知。从历史的土壤中看各古建筑流派的整体风貌和局部手法,再从局部手法看历史演变规律,以及结出的历史硕果。尽可能地以客观性解析为主,主观性评议为辅。并附以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加深对外国古建筑的理解,提高对外国古建筑的历史样式的判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希望本书能给舞台美术、影视美术的设计人员和建筑设计相关人士的工作带来实用性的方便,也希望能对旅游者和建筑艺术爱好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