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 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建筑记忆与多元化历史(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第二辑)》汇集了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及口述史工作经验论文。在延续《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记述、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研究记述的专题外,加入了华侨建筑与传统匠作记述、口述史工作经验及论文、历史照片识读三个主题。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 本书的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世界建筑简史》共十四章,介绍了从史前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基本历程,对于读者了解世界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建筑的发展和特色大有助益。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翔实,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金字塔、希腊和罗马时期辉煌的建筑,到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拜占庭建筑、融合了现代和古典元素的现代建筑,再到极具东方风情的东方建筑,均有所涵盖。作者带领读者沿着史前建筑的脚步慢慢向现代追寻,以便读者对世界建筑的发展产生整体的印象。本书结构严谨,叙事生动,是建筑领域可读性很强的经典和权威之作。
《印度伊斯兰时期城市与建筑/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由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汪永平及其团队著写。本书详实地介绍和分析了印度伊斯兰时期11座历史城市的发展演变和典型传统建筑概况、实例,总结出印度伊斯兰时期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的特征,解析此期印度伊斯兰城市和建筑的建设理论,为读者了解研究印度伊斯兰时期的城市和建筑提供了参考。本书可以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者阅读参考。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 、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 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 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 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 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马从祥编著的《印度殖民时
《从水晶宫到达尔文中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进化史》系统记录了该博物馆的建筑发展,更强调了各种建筑物在博物馆发现与理解自然世界的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轴心作用。王琦精心讲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160多年来的建筑建造与发展史,而这段历史恰恰与那馆藏的7000余万件标本一样趣味十足,引人入胜。从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于19世纪60年代设计的那栋标志性建筑,到在2009年向公众开放的达尔文中心二期,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始终引导着自然历史类展览设计的*思潮。基于系统严谨的研究,王琦博士的著作的确展示了一段信息丰富且至关重要的历史,这对于博物馆建筑研究与知识积累均意味深长。
开平碉楼村落是我国典型的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书以开平碉楼村落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村落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了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针对性访谈,发现了开平碉楼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以自力村为例,研究了开平碉楼村落保护的控制与引导体系;以荣桂坊为例,提供了以主题酒店为更新模式的开平碉楼村落更新的设计。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 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 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我国古崖居、石窟寺、石刻遗址大多处于露天且历经千余年,普遍遭受风化破坏,有的破坏相当严重,延庆古崖居就是其中之一。延庆古崖居石洞因常年大面积渗水,岩壁脱落严重。由于洞窟开凿于沙砾花岗岩石上,石质疏松,颗粒粗糙,遗址区自然风化严重,部分洞窟内、外侧岩壁酥粉严重,用手稍触即有沙石剥落。为使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对古崖居遗址病害进行了现场勘察,并对现场风化岩石样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其次,研究了古崖居遗址病害的生成及破坏机理,设计并完成了5项岩石风化模拟试验,并对比出各种因素对岩石风化影响的大小。再次,筛选防风化加固剂,对防风化加固剂分别进行了材料性能和加固效果的试验研究,对其加固后的强度、抗冻融、抗老化、渗透性、抗酸等性能进行了试
本书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海派文化艺术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近年来,随着各地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大众对建筑文化旅游的兴趣渐浓,建筑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新兴业态。在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的前提下,重塑建筑遗产使其“活”过来成为一大趋势。面对上海建设 城市的新愿景,有必要全面梳理目前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难点和突出瓶颈,加快补短板,突出城市个性,打造 的 城市和 文化大都市。本书对上海历史建筑按照工业遗产、红色遗产、石库门等不同类别,研究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再利用方案,以及如何充分利用上海历史建筑,梳理挖掘海派元素,开发好上海文旅融合资源。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 、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 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 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 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 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洪峰编著的《尼泊尔宗教建筑/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 、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 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 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 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 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焦自云、汪永平、赵婷、徐海涛著的
由汪永平、芦兴池著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主要包括6章, 章耆那教概况、第二章耆那教寺庙建筑概况、第三章耆那教寺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第四章耆那教寺庙建筑的类型与架构、第五章耆那教艺术及其寺庙建筑的细部装饰、第六章耆那教寺庙建筑的细部装饰。书稿在对印度耆那教做概述的基础上,追溯了耆那教寺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调查与研究了耆那教寺庙建筑的选址、布局、类型、结构特征、雕刻绘画艺术及其装饰细部,总结出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时代及文化特征,并精选耆那教石窟、建筑群等实例以飨读者。本书可以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者阅读参考。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 、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 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 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 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 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王婷婷编著的《印度喜马偕
本书以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为目的而编写,书稿前部分详细列举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例,并结合我国特色探讨传统建筑保护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书稿后部分选取了较为典型且保护较为完善的12个传统村落案例,供读者进一步了解。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是如何演变的”“如何欣赏一个××”“××有话说”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活”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文化、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重要著作,既包含了这半个世纪以来一些非常突出的个人成就,也包含了同时期关于建筑理论与评论的重大变革。这些发展正在重新塑造21世纪的现代建筑,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灵敏和多样的运动。作者凭借广博的知识,包括控制论、哲学、新人文科学、发展规划以及他在四个大洲作为教师和批评家的实践经历,对他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采用了独到的全球视野来审视现代建筑变化的本质。经过重新修订和增补的第三版,在理论部分针对前两版进行了扩充,意在寻求一种可行性的理论,促使我们的思想、身体、技术以及我们的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共同良性进展。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 、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 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 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 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 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庞一村、王锡惠编著的《拉达克
由汪永平、徐燕、王锡惠编著的《印度佛教城市与建筑/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针对印度的佛教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包括印度佛教建筑的建筑群体、建筑单体和建筑装饰进行的研究和分析,由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汪永平及其团队著写。本书主要包括五章, 章印度佛教的兴衰、第二章印度佛教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印度佛教建筑的类型与特色、第四章古代印度佛教六大圣地建筑遗址、第五章《大唐西域记》对印度佛教建筑研究的贡献。本书研究可以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