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教材,内容以北方官式古建筑为主,包括古建筑从业者必知必会的各工种基础知识。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采用新颖的活页教材形式,授课或自学时,可携带某一项目的工作页,按推荐路线展开工作。书中有图片和可播放的视频,通过现场或线下教学,观察建筑实物并完成练习。书中内容覆盖古建筑考试中的专业知识点,适合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建筑学、历史学、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供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爱好者参考。
《梁思成心灵之旅》由梁思成、林洙所著,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 。《梁思成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 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 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 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 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 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圆明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遗址公园,地形环境集山地、林地、水域、湿地、草地等于一体,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宝贵的家园和落脚地,也是北京城市中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绝佳场地。本书不同于传统的 说 与 学 的知识获取方式,本书将专业的环境相关的知识通过环丁 小叶子 的漫画故事与读者互动,互动方式多样、漫画画风卡通,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且适合制作衍生环保文创产品,有利于多种渠道的传播。
在 14 17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明代中国形成与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到今天,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榆林长城修筑时间,大体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发端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同时。正是在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社会皆发生重大变化,在文明指向上呈现不同的历史选择。综合考量15世纪亚欧大陆文明轨迹,东、中、西之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欧文明皆在该世纪末年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世界核心地区的核心变迁,引领与构建了世界近代潮流之初的趋向与格局。而榆林长城正处这一历史风潮,其蕴含的历史剧变,犹如山雨欲来,不仅被时人视为关系疆土边防、庙堂
《中国园林古建筑制图》一书为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的基础教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规范的作图意识和较强的识图能力,掌握园林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园林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本书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园林古建筑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方案图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小品建筑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品、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而碑碣、堆石 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本书全面介绍了风水塔的建筑和文化。作者张驭寰,国内外著名古建筑专家,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曾给梁思成先生当助手,深受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20世纪80年代前,作者曾对风水塔进行专题考察,本书即在其长期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介绍了风水塔的性质、发展沿革及建筑特点等内容,着重以中国各省、市、地区的典型风水塔为例,介绍了各地建造风水塔的原因,详述其建筑规模、建筑风格、造型手段、艺术特色等。因社会的发展变迁,许多作者当年考察记录的风水塔现只能在作者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中了解了。
跟随着《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从网师园到天山蒙古包,从紫城到丽江民居,从布达拉宫到苗寨吊脚楼,跟随楼庆西教授来一次古建筑文化之旅。听楼教授细细讲述木结构房屋为何“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的力学原理、山石房
徐伉著的《古典空间里的欲望困境》提出了“消耗型快感”与“生产型快感”的二元理论,并以中国古典空间(山水、园林、建筑)里的宴饮、游赏、情色、藏书为四大快感主题展开有关情境叙事,通过观察晚明空间中这些传统元素所折射的一种普遍性,深入到人的欲望、生命政治以及哲学人类学层面展开思考,进而探讨南宋与晚明为什么未能从“近代的拂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出“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的兴起)?再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缺失“ 真”这样一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呼吁在人类的地球村,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我们应该汲取异质文明的精神成果作为价值补充,朝向中国的文化复兴与 新而交融并作、与时俱进。同时,寄望这样的交融并作、与时俱进也成为我们在“消耗型快感”与“生产型快感”之间不断生成的“转换性创造
《中国古建筑木作技术》一书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与规划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 教材、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与规划类“十四五”数字化新形态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建筑木构件发展简介,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建筑木构架,攒尖建筑木构架,杂式建筑木构架,斗砟竟辜,木构架设计,木构架制作技术,木构架安装,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木作修缮。本书结构清晰,内容针对性强,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古建筑工程技术、风景园林、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民居五书》包括《北方民居》《浙江民居》《福建民居》《赣粤民居》以及《西南民居》,该套丛书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最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中国民居五书》包括《北方民居》《浙江民居》《福建民居》《赣粤民居》以及《西南民居》,该套丛书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本书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错综复杂的难题,在深入剖析吴良镛院士提出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思想学说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整体设计”等“八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南京实践,深入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科学构建、历史老城区的保护和复兴等问题。
本书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错综复杂的难题,在深入剖析吴良镛院士提出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思想学说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整体设计”等“八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南京实践,深入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科学构建、历史老城区的保护和复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