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和写生经验。内容包括常见古建筑的种类、常见古建筑屋顶样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时代特征、古建筑写生的工具和初步练习、古建筑绘画的透视与构图、古建筑画法步骤解析、一些古建筑写生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用画笔记录濒危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写生作品欣赏,将中国古建筑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本书在讲解描绘古建筑方法的同时,也阐释了大量不同时代古建筑装饰细节的特点。本书适用于写生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人士。
本书在*版基础上修正了书中存在的一些错漏之外,并补充了一些适应当前仿古建筑设计与建造需要的新内容。全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仿古建筑的特色,中国仿古建筑木构架、屋面瓦作、围护结构、台基地面结构以及装饰装修等方面的知识,*后还就仿古建筑设计施工方面进行了点拨。 本书综合了《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等专著的基本内容,对仿古建筑的基本构造、名词术语、设计原理、施工要点等,进行专题专述、以文配图、释疑解难,以求达到使初学者易学易懂,给教学者解决疑难,让设计者有所参考,供施工者学习借鉴的目的。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之后以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为对象,重点介绍了木结构和斗栱的基础知识。除了必要的文字叙述外,书中还附有大量古建筑实物图、工程图和权衡尺寸表,并在图片上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 本书图片丰富清晰,标注明确,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设计研究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本书内容由两章组成。*章是中国传统建筑木作修缮,主要针对文物建筑残损现状以及修缮的做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演示和说明,具体包括大木构架的修缮、斗栱修缮以及装修维修。第二章是中国传统建筑木雕刻,不仅扼要介绍了木雕的发展、演变,还介绍了木雕的不同流派和特点,涉及京作木雕、东阳木雕、潮州木雕、徽州木雕、福建闽南木雕。从木雕技法上,则涉及圆雕、浮雕、透雕、嵌雕、贴雕等,并对木雕的选材、工具使用、工艺流程也做了扼要介绍。 本书中有大量实际照片,标注了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有相应的技术要点、加工制作与安装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非常适合古建筑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对木构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与民俗等方面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面临受众群体减少、传承人缺乏及与现代人生活渐行渐远等发展困境。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转型的过程中,不妨回顾传统技艺,并寻找其与现代智造的结合点。此举不仅是提升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延续性、适应性的渠道,也是展现新时代社会价值的窗口,更是探索我国智慧家居多元化环境的契机。在智能家居生态中融入传统材料与技艺,赋予更多人文和自然价值,优化大部分智慧家居冰冷、淡漠的产品形象,可全面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本书面向对传统木结构和当代智造感兴趣的教师、学生及相关从业者,探讨木结构营造与智造融合发展的契机,希望将传统技艺的积极因子现代化,形成自然经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本书首先介绍了我国古建筑彩绘的历史与发展情况,概述了建筑彩绘保护研究的现状;其次通过对江苏无地仗建筑彩绘的调查分析,设计了针对性的模拟实验;再次是模拟实验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以及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丙以此比对褪变色的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后选取案例,针对无地仗建筑彩绘的褪变色病害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此外,附录有部分模拟实验的具体数据。
民国时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建筑艺术发展上,外国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思想等继续大规模涌进中国,并且进一步加速改变着中国传统建筑。形成民国 的特色,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多风格建筑并存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 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 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 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山西,在古建爱好者眼中,是一块神奇的圣地。现存于世的中国木结构古建代表作 大多数在山西; 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和四座五代木构中的三座在山西;辽、宋、金、元各朝代的建筑精华在山西,元代之前的木建筑山西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强;明清建筑山西 是数不胜数…… 海量的古建遗存,其价值除了鲜见的作为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外, 有它所承载的中华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密码。 但这些真实的存在,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渐渐老去,或者改变了它真实的味道。 连达,一位执着的古建筑爱好者,行走山西,用素描画的形式,一个县一个县地爬梳了散落在乡间的这些古建存留;用线条记录着古建的架构和轮廓,用感性的文字记录着与遗存相关的故事。 《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晋东南)》所收集的是晋东南地区古建寺庙,用手绘作品、真实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 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本书为 中欧建筑考古国际研讨会 优秀成果集锦。从会议论文中精选14篇文章,其中包含欧洲学者用英文撰写的论文数篇,欧美学者撰写并翻译成中文的论文1篇,中国学者撰写的中文论文数篇,并有中文、英文序言各一篇。通过这些文章,表达我们与欧洲学者对建筑考古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希望将本书作为本系列的第一部成果,不断探讨中国建筑考古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可能。
冯江著的《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2版)/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在地域建筑史学研究中引入了历史人类学方法,将对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于 广阔的动态历史语境之中。 本书梳理了广州府祠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阐释了地理环境、社会变迁、聚落格局与宗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对宗祠及村落形态的影响。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至今历时zui长的古都,建都历史超过千年。西安所在的这片土地,先后做过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大小王朝的都城,享有 秦中自古帝王州 的盛誉。尤其是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在此建都,使它充满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有着在国人记忆中抹不去的帝都形象。翻开本书,我们可以一同前往踏勘西安古代都城和建筑遗迹,了解古都西安历史上的规划和建筑经验,领略汉唐都城的恢宏、宫殿寺观的装饰,以及园林闾里的微妙演绎。一座座建筑,曾经恢弘瑰丽;一座座古城,曾经富丽繁华。清华学者倾力奉献 中国古都五书 ,从古建筑上那一道道斑驳的印记里,讲述一个个古都的历史与文化。
略。
古桥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其造型独特、气势如虹,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本书聚焦中国古桥建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古桥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解读闻名遐迩的经典古桥的建筑艺术,阐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几种不同类型的古桥的建造技艺,展示仪态万方、充满野趣的古桥的迷人风采。阅读本书,定会对中国古桥建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