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和写生经验。内容包括常见古建筑的种类、常见古建筑屋顶样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时代特征、古建筑写生的工具和初步练习、古建筑绘画的透视与构图、古建筑画法步骤解析、一些古建筑写生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用画笔记录濒危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写生作品欣赏,将中国古建筑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本书在讲解描绘古建筑方法的同时,也阐释了大量不同时代古建筑装饰细节的特点。本书适用于写生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人士。
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技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展示了独树一帜的结构和造型。《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一书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构造方法,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各类石构件、砖石拱券结构、装饰构件、屋顶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做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在 14 17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明代中国形成与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到今天,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榆林长城修筑时间,大体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发端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同时。正是在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社会皆发生重大变化,在文明指向上呈现不同的历史选择。综合考量15世纪亚欧大陆文明轨迹,东、中、西之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欧文明皆在该世纪末年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世界核心地区的核心变迁,引领与构建了世界近代潮流之初的趋向与格局。而榆林长城正处这一历史风潮,其蕴含的历史剧变,犹如山雨欲来,不仅被时人视为关系疆土边防、庙堂
这本书是对1926出版的一本法语手册的翻译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这部手册的研究和翻译,让我们得以从异域的角度审视自身历史文化轨迹,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意向的认知。(2) 这部手册的发现、翻译、注释等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学术成果,树立了国际合作开展中国近代建筑遗产研究的范式,即由中欧学者基于共同的建筑考古学术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合作完成的研究,在揭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价值的高度和文化背景的广度上,皆有所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历史文献和建筑实例研究的有机结合,这一研究范式为全面发掘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 这部手册的研究与翻译,为中国本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这是本次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收获和启示。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本书作者主要展现的是用乐高搭建中国的古建筑,书中主要有一些古建筑结构的表现手法,比如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檐、瓦片、立柱如何用乐高来进行创作。主要创作作品主要有上海豫园九曲桥、北京故宫太和殿、杭州西湖雷峰塔、南京玄武门、安徽黄山西递村、福建土楼、广州骑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规划里还有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模型即将完成。除此之外,作者还会在书中分享中国古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讲解乐高搭建技巧等。
《中国园林古建筑制图》一书为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的基础教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规范的作图意识和较强的识图能力,掌握园林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园林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本书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园林古建筑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方案图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本书以故宫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明清官式古建筑进行了评估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故宫太和殿静力稳定评价,故宫神武门抗震性能评价,故宫灵沼轩抗风性能评价,基于经验法的故宫古建筑健康现状评估,故宫古建筑变形构件的分析与保护,故宫古建筑开裂构件的分析与保护,故宫古建筑糟朽木构架的分析与保护,故宫古建筑榫卯节点残损及加固,故宫古建筑城墙的受力性能,故宫古建筑基础的构造及抗震性能,学者与故宫古建筑保护等。适合从事古建筑研究、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的人员使用,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小品建筑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品、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而碑碣、堆石 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本书收录了四川地区多处古代建筑,包括寺庙、宫观、塔、祠堂、民居等。通过实测这一古建筑调查的必需手段,表现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各类型单体建筑配有能代表其特点的照片作为补充,以全面、真实地表现四川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共性和个性。图纸均为原始实测数据。
《梁思成心灵之旅》由梁思成、林洙所著,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 。《梁思成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 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 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 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 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 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现在出版的《大壮营造录》选取设计案例有100个之多,其研究成果还涉及学术技术专著、标准图集及学术论文等。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北京市的古建专家们从发掘、整理、研究、总结古建传统技术入手,培养了强大的古建专业队伍,编写教材普及全国,制定了相关标准、手册、规范,近30年来坚持出版全国专享的《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凡此等等,起到了中国古建筑传承工作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设计作品反映出他们驾驭古建规律及技术之纯熟。这些作品是应需而生、有感而发,绝非为古而古。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传统建筑科研事业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的成果自然而然地凸显了京派的特色,体现了元、明、清的风貌。《大壮营造录》的出版,在全国带了一个好头,
本书根据宋代《营造法式》和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并结合现存唐、宋、辽、金、元木构建筑实物的测绘资料编写而成。全书首先阐述了唐、宋(含辽、金、元)建筑大木作的材、栔等级制度和做法规则,介绍了地盘布置与各类屋架构造及斗尖(攒尖)亭子,解析了柱额框架、栿(梁)、槫、椽望等部分构件的做法;其次讲解了唐、宋建筑各类小木作的构造做法,有城门、宫门、建筑外窗、格子门、室内隔截与平棊、藻井,同时还包括室外钩阑、隔截,神龛(帐)、神橱(藏)等;后以大量的篇幅,针对唐宋官式建筑中不可或缺且复杂多样的各类斗栱铺作(涵盖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的基本形制与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另外,书中对唐宋木构桥梁建筑的形制与做法也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书图文并茂,榫卯节点及细部尺寸等工艺做法齐全,是古建园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综合载体,民居建筑除了要适应生活的功能性需求之外,其起居的功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必然要与文化观念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北京四合院无疑营造并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文化的意蕴,展示了民众的恒久信仰和审美理想,成为一种民族气质的物化形式。从建筑的空间到装饰造型都寄托了民俗、政治等思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恒久性及文化氛围。本书概述了北京四合院的演化与发展、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及其文化意蕴、四合院的室内设计、景观空间,以及北京胡同空间的边界、建筑文化,后介绍了北京四合院式居住环境的营造。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发表的资料,是1975年至1996年,先后在安阳市小屯村所发掘的三处殷代建筑遗存。其中重要的是丁组建筑基址,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曾被评为“*”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建筑基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振香主持发掘,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郭鹏、唐际根曾于1989年秋、1990年春先后参加了基址的发掘工作。
◆《 营造法式 注释与解读》内容简介: 《营造法式》被誉为 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 。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 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 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 的特点。另外,在 原典图说 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优秀读本。 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古建筑传统建筑装饰种类、构造及施工等知识,具有文字描述翔实、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本书分别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室内外空间分割、装饰语言及其构造和施工工艺、家具种类及传统构造、传统室内陈设语言、古建筑彩画、传统文化寓意的吉祥纹样等方面的知识,共计7章。本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加以示例说明,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建筑中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特点的构造名称及各部位的施工特殊工艺做法。 本书是古建筑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及古建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一本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料。
经学术界不懈探索,2007年6月“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其中规模优选、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这就明确宣示,世界建筑目前有关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等长久以来的“失语症”势将从此终结。何蓓洁、王其亨著的《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研究史》系统回顾20世纪初以来样式雷及其建筑图档研究的艰辛历程,竭诚汲取前贤的宝贵学术思想和经验,裨益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一书适合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业人员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阅读。本书以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为主题,以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小品的作用、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并配以大量清晰的插图作为参照依据,使读者可以直观、形象地解读不同类型建筑小品的特色及其表现出的艺术魅力。内容涵盖了园林、宫殿、坛庙、民居、宗教、陵墓等多种类型建筑中的小品建筑实例,读者能够迅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小品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内涵,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