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本书书集合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院设计师对于我国城市棚改规划和实践方面累积的经验和对棚改未来的探索建议,对未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人员、规划院设计师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基本的。
《旧城改建与文化传承》汇集了作者陈业伟30年来对上海旧城居住区改建和棚户区改造由实践到理论的比较全面、系统、梳理性的研究成果。本书反映了上海旧区改建经历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旧区改建内涵的不断深化和丰富,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演进,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记录了30年来上海旧区改建所走过的历程和轨迹,以及发展的阶段和脉络。30篇论文涉及旧区改建、规划理念、建筑布局、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但其主线是旧城改建。《旧城改建与文化传承》对从事城市规划和旧城改建的领导者和实际工作者、广大建筑院校师生以及关心城市建设的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古镇、老街,他们都蕴含深沉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古镇游的热潮盛行,各地地方政府都纷纷注资打造地方古镇、古街。该书从介绍古镇的历史概况、商业规划入手,并详尽解析了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古建筑修复等各方面设计要点。其中涵盖西蜀地区、岭南地区、江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特色古街与古建,完整和真实地展现当地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全书从规划设计图纸到古建细部改造和施工说明,配合精美丰富的实景图片,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曹昊主编的《永恒之城(罗马历史城市建筑图说)》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建筑物改造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由韩继云主编,本书为“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系列丛书”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检测与鉴定;基本规定及加固 材料;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设计与施工;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后锚固技术;质量控制与验收;改造加 固工程实例。 《建筑物改造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可供加固人员、结构设计人员、检测鉴定人员、材料人员、施工 人员使用,并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2004年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曾做过一项课程研究 北京城市变迁 街道 ,即运用新老照片进行对比的方式,考察北京旧城街道景观之变化。当时笔者从学校资料室找到一本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图书《北京旧城》。 《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记录了大量老北京的街景照片,主要拍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以这些老照片作为蓝本,重返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以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张新的照片。研究成果是一本摄影集,利用同视角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营造出北京旧城街景空间变化的整体印象。
在利益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我国旧城更新的顺利实施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急需对其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深入研究。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异的是,本书作者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作为研究突破口,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对我国当前由政府主导的一元规划机制展开了剖析。通过大量翔实案例,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传统规划机制作为制度的运作过程、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成因,以及应如何弥补现行规划机制的不足,以改善规划干预的有效性。 由此作者从规划管理体制、更新实施方式以及产权模式创新等制度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见解,认为应全面建构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多元平衡的新型规划机制。该研究对于认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增强旧城更新中规划干预的有效性和保证社会公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书的特点是资料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门科学,它有着强烈的技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在为学科理论建设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整套资料集以丛书形式出版,共分为11分册,分别是:总论;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风景、园林、绿地、旅游;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全书给600万字。 本书既可以作为规划设计人员的基本工具书,也是规划研究和规划管理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所有关心城市、支持城市规划工作的广大读者的科普性读物。
《华丽蜕变:城市改造经典案例剖析》为城市区域改造的案例集锦,大量搜集了国内外的城市区域改造经典案例,并进行了改造前后的对比和分析,意图为当下国内的设计师提供灵感和素材。
《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国家旧建筑改造设计经典案例的详实剖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旧建筑改造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 当今,许多建筑作品都涉及旧建筑改造的内容,它给专业和非专业设计师们带来了关于建筑与结构、美学与经济、历史与文脉、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书力图通过对中外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新旧”之间关系的梳理,抽取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理论性方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为简明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全书自始至终都以生动形象的图解和实景照片来说明和强调“新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之对案例中规律性认知的叙述和分析,其必定会博得广大设计者和相关院校师生们的喜爱。
切萨雷·布兰迪著的《修复理论》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 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