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和干预城市空间的重要技术手段,早已摆脱了单纯的美学控制功能,走向更加广泛的公共政策范畴。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中城市设计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使得城市更新的空间质量、过程效率、多元价值难以得到保障。英国著名学者马修 卡莫纳教授于2017年提出的城市设计治理理论为破解这一局限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治理:英国实践与中国探索》从分析设计质量对于城市更新的价值,以及城市更新中设计思维与规划思维的差异入手,回溯中英城市更新运作环境的演进历程,系统介绍英国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治理的基本理论、政策体系,对中英两国城市更新中具有城市设计治理性质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引导工具、激励工具、知识工具等十五种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是自2007年出版以来的第17本连续出版物。本书以城市能源系统作为专题进行阐述,共分为两篇,第1篇为中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第2篇为城市能源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城镇供热需求和供热系统现状、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供热发展思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及供热影响、低品位余热及其在未来供热系统中的作用、低品位余热利用三大关键技术、城镇低碳供热技术、低碳供热很好实践案例等内容。本书可供各级政府机关、建设领域和节能领域工作人员使用,还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对健康社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完整的健康规划制度体系。期望为初涉研究领域相关人员进行环境与健康调研与分析,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流程参考,包括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如何调研与采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与构建分析模型等。本书在内容上,融合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新兴技术,包括了典型定量与定性分析、计算机仿真模拟、因果推断等。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包括了社会调查、观察数据、实验数据、地图数据、街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公共医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本书同时结合了具体的实证分析案例,期望从初学者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思路流程与分析框架。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
本书内容包括多中心城市的概念解析与分析框架;国内外多中心城市发展案例解读;多中心城市空间演化的微观机理;多中心城市空间绩效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尺度优化策略等。全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城市体检是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城市政府作为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主体,开展年度体检评估,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2022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工作会议要求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工作会议要求城市体检要有硬指标、硬要求和硬督查,要成为解决问题的智慧棒,要将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 本书分为基础篇、方法篇和实践篇,是以编者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三方城市体检、城市自体检、街道和更新单元体检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城市体检的方法、技术和关键点,注重于对体检工作的实践指导与应用。
本书是作者从事建筑创作工作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是将美学思维与建筑创作过程相融合,在设计中让美学思维充分发挥,进而创作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
本书中的“联想的力”无论对于建筑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于建筑的解读,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通过联想这一关键词,可以得到创造与解读的连接点。“数的力”和“哥特的力”是关于建筑样式的两大潮流,是古典主义样式和哥特样式的思考方法及其解释的历史的思考。另外,“细部的力”和“模仿的力”则提出了在建筑中融入含义、传达含义的要素。除此以外,赋予建筑含义的要素还有很多,细部和模仿这两个概念是有特征性的要素。书中最后提出的“地灵的力”和“过去的力”,是建筑在空间和时间上扩展的要素。
本书为国标委和认监委推荐的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宣贯教材。本书全面阐述了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背景、理论基础及常用的基本术语;对GB/T19001标准的要求逐条释义,并介绍了GB/T19001标准应用、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对两校合作的历史与本年度联合工作坊的开展情况、创新探索进行介绍。对选题和城市设计场地进行分析。全面展示两校工作坊中清华方的全部四组学生作品。书籍图文并茂,排版别出心裁,通过大量的图纸直观地展示各组学生对唐山陡河东地区空间转型发展的思考,用精练的文字说明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书籍从两个方面充分体现本年度联合工作坊的进步,一方面是教师主导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参与工作坊学生的丰富成果。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建筑、城乡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教育者、学生、从业者,以及其他学科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高校教育者。同时,本书采用双语对照的形式,适合于中英文读者。
《隧道工程设计施工风险评估与实践》一书在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型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理论和风险管理标准化、实践操作方面做了系统研究与探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理论发展、大型隧道项目风险评估管理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隧道项目设计施工风险评估主要环节分析、隧道项目风险评估的实践应用等内容。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土建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在“双碳”背景下,与气候相关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成为广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本书从城市形态与环境舒适度的相关性视角切入,在原理揭示的基础上比对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总结出与之相适配的开放空间设计策略,同时进一步凝练形成相应的模式语言,系统构建了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方案生成和形态优化的方法与技术路径,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案例加以检验,初步验证了其通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书立论新颖,资料翔实,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并重,既适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气象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建设管理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选修课的参考教材。
本书一方面从盾构区间施工环境条件出发,系统研究了复合地层条件下大型地下工程长距离开挖中盾构机选型、刀盘刀具选型、渣土改良、管片优化以及隧道施工应用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现场监测、理论分析、三维全仿真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针对本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深入剖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湿地复杂地质条件下复合盾构超长距离施工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全面研究非开挖长大管线施工关键技术,着力于盾构隧道结构内大直径管道的运输、安装、对接等重要工序,旨在完善大直径管道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可为当前同类型诸多城市中的供水管道施工提供宝贵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