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按照22G101图集及相关规范、规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建筑类相关专业职业需求进行编写的教材,特别注重新图集对应知识点的更新、新老标准细节的区分,涵盖钢筋算量基础知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梁构件、柱构件、板构件、剪力墙构件、楼梯构件等内容。本书采用平法图结合示意图和三维效果图的创新性讲解方式,各章节均有对应的实际案例,计算过程详细,思路清晰,步骤明确,同时附有22G101图集的相关变化及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实例,与实际工程接轨,便于读者学习。本书在编写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知识点提取精准,能够有效帮助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岗位技能。本书不仅能满足职业教育层次的有关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可供从事建设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全书既有对新能源相关法律体系的梳理,也有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和投资并购中常见的项目核准与备案、土地取得、工程验收、电价与补贴、预约收购及担保等疑难法律问题的分析,同时还通过案例评析和实务问答的方式对项目投资主体变更、设备融资租赁、售电收益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占用林地和草地等常见的法律风险和问题以及典型的裁判规则进行了解析,对于新能源项目投融资和工程建设从业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法律实务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章新能源相关概念与法律体系概述,第二章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法律风险管理,第三章风电、光伏项目投资并购法律风险管理,第四章风电、光伏项目纠纷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风电、光伏项目法律实务问答。
为保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质量,满足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绿色等基本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的生活给水排水以及小区的雨水排水工程设计。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以及安全防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5.设计;6.地基处理;7.施工;8.地基及桩基础验收检验;9.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10.使用与维护。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14333)同时作废
本书以复杂异型钢结构设计为出发点,主要总结了该类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多个复杂空间和高层钢结构设计实例展开详细介绍。本书不仅涉及多款常用的钢结构分析设计软件,同时详细展示了各类结构的结果分析过程,编者将多年复杂钢结构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研究人员、在校学生及结构工程师等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标准编制组编写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宣贯培训教材。本书内容共三部分:*部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内容要点说明;第二部分编制概况;第三部分欧盟(英国)标准钢结构施工偏差。 本书适合于从事钢结构工程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 (建标[2003]J02号)下达的任务和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质监、施工等单位共同制订而成。 在制订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开展了各类结构加固施工方法的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和重点项目的验证性试验;总结了近十五年来我国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施工经验,并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行了新加固材料和新施工工艺的试点应用和加固效果的评估。据此,还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主要规定的内容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的基本规定、材料、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局部置换混凝土工程、混凝土构件绕丝工程
本规范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加固工程的施工过程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2011-02-01实施。
本书以欧洲标准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中欧混凝土技术标准对比分析和应用研究。从混凝土技术标准架构体系、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性能和试验方法、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合格性评价、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适合广大建筑材料专业和建筑施工单位的人员阅读使用。本书主要包括:第1章 绪论;第2章 欧洲混凝土标准应用情况;第3章 中欧混凝土行业标准架构体系研究;第4章中欧混凝土用原材料标准对比研究;第5章中欧混凝土性能、生产和合格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第6章 中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第7章 中欧新拌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对比研究;第8章 中欧硬化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对比研究;第9章 中欧混凝土技术标准比对应用等内容。
为践行 一创五强 战略目标,落实 六个专项行动 工作部署,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和建筑工程品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中建集团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各省、直辖市相关文件、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组织编制了本手册。本手册分禁止清单、限制清单和企业推荐清单三章,每章按工艺、设备和材料分为三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落后工艺、设备或材料的禁止或限制范围、条件以及可替代的先进工艺、设备、材料等,为集团总体建造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刺疗法留针理念的延伸和发展,该疗法在全国推广良好,我国埋线专家杨才德副主任医师在穴位埋线与针刀疗法基础上发明了新型埋线工具——埋线针刀。埋线针刀及其技术综合了穴位埋线长效针刺作用与针刀松解作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微创介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目前在我国各地临床应用广泛。 埋线针刀疗法具有穴位埋线、针刀松解、穴位注射的作用,解决了线体排异反应和可吸收外科缝线线软的难题,降低了神经、血管等特殊部位的操作风险,融合了即刻松解与长效针刺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编写、制定和发布《埋线针刀技术操作规范》的目的在于为埋线针刀临床操作提供技术规范,使埋线针刀疗法的临床应用 加规范、安全,促进埋线针刀疗法的推广应用。 《埋线针刀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300m级高拱坝和200m级高重力坝相继建成,为保障这些大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耐久性,急需准确地认识混凝土材料在动力荷载下的力学特性,提供准确的材料力学参数和破坏准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本书共六章,介绍了近年来本团队围绕动力荷载下混凝土的性能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破坏机理和国内外关于动力荷载下混凝土性能的研究现状;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机理与分析模型;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真实水荷载下的混凝土性能以及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本书可为从事水利、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价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水利
近年来的数次地震,特别是2023年2月发生的土耳其大地震,再次表明人类正面临着地震的全面威胁。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汶川、玉树、雅安等大地震,也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传统钢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即使没有发生整体倒塌,过大塑性变形导致的破坏和难以恢复的残余变形也会导致其很难再承受震级较高的余震,修复将花费高昂的代价,付出的时间、材料和人力成本甚至会超过重建。可恢复功能结构因其能够实现强震作用下的低损伤和可恢复目标而成为结构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该结构大震后不需修复,或者只需对局部受损部件进行快速更换便可迅速恢复使用功能,能够承受密集且震级较大的余震,将有效提高广大城镇地区的工程韧性和灾后恢复能力。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可恢复功能预应力钢结构体系方面
本书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现代混凝土各项关键技术性能及在多场因素耦合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损伤劣化时变特征,初步建立了服役寿命预测模型,揭示了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服役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描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的时变特征及其与宏观行为的本构关系。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制备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便于科学高效应用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的实施。
本书第3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及有关相应实施的国家标准,并结合工程实践与多方著述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规定与结构分析;材料标准与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扭曲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冲切、局部受压及疲劳承载力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柱牛腿设计与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叠合式受弯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等共12章。
《特种及功能水泥基材料》是“先进化工材料关键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主要论述了硫铝酸钡(锶)钙水泥、硫硅酸钙硫铝酸盐水泥等新型硫铝酸盐水泥,以及富铁磷铝酸盐水泥和碱激发水泥等特种水泥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水泥基压电、导电复合材料,水泥基光催化材料,水泥基保温材料,超高强水泥基材料,生态水泥基材料等功能水泥基材料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丰富了水泥基材料的组成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基础理论。所涉及的新型特种水泥和水泥基功能材料已部分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工程应用,推动了水泥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水泥基材料的应用领域,为水泥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并为满足建筑工业对高性能特种建筑材料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特种及功能水泥基材料》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