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5.设计;6.地基处理;7.施工;8.地基及桩基础验收检验;9.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10.使用与维护。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14333)同时作废
全书既有对新能源相关法律体系的梳理,也有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和投资并购中常见的项目核准与备案、土地取得、工程验收、电价与补贴、预约收购及担保等疑难法律问题的分析,同时还通过案例评析和实务问答的方式对项目投资主体变更、设备融资租赁、售电收益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占用林地和草地等常见的法律风险和问题以及典型的裁判规则进行了解析,对于新能源项目投融资和工程建设从业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法律实务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章新能源相关概念与法律体系概述,第二章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法律风险管理,第三章风电、光伏项目投资并购法律风险管理,第四章风电、光伏项目纠纷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风电、光伏项目法律实务问答。
.
.
.
.
.
.
为保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质量,满足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绿色等基本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的生活给水排水以及小区的雨水排水工程设计。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以及安全防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就“电气电工”“给水排水”“泥水基础”“木作基础”“油漆及裱糊”“装饰饰面”等材料进行详细介绍。每类材料以基本概述开端,再详述其构造、材质、特征、功能、分类、品牌、价格,以及生产工艺、验收窍门、应用要点、耗量计算和知识小百科等,为读者展示多维度的装饰材料运用技巧,使读者能够快速构建装饰材料知识框架。 本书既可作为装饰装修工程从业者快速入门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资料。
为践行 一创五强 战略目标,落实 六个专项行动 工作部署,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和建筑工程品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中建集团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各省、直辖市相关文件、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组织编制了本手册。本手册分禁止清单、限制清单和企业推荐清单三章,每章按工艺、设备和材料分为三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落后工艺、设备或材料的禁止或限制范围、条件以及可替代的先进工艺、设备、材料等,为集团总体建造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本规范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加固工程的施工过程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2011-02-01实施。
本书为“结构设计新形态丛书”之一。本书作者为网络达人。本书含有大量的视频可扫码观看,全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建模准备;零基础框架建模;简易门式刚架建模;管桁架建模;出图准备;出图;常用系统节点;常用操作。 本书可供钢结构从业人员使用,并可供各层次院校的师生使用或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通过结构和材料的创新,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高强度预应力抗浮锚杆。这种新型锚杆不仅在抗拔承载力上是传统锚杆的两倍多,而且在竖向变形、弹性变形和残余变形上均显著优于传统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施加预应力,有效解决了传统锚杆锚固体裂缝控制的难题,显著提升了抗浮锚杆的承载力和耐久性。目前,该新型锚杆已成功应用于数百个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西南地区高强度预应力抗浮锚杆研究与应用》对新型高强度预应力抗浮锚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抗拔承载机制,介绍丰富的工程案例,为抗浮设计、施工、检测及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书第3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及有关相应实施的国家标准,并结合工程实践与多方著述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规定与结构分析;材料标准与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扭曲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受冲切、局部受压及疲劳承载力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柱牛腿设计与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叠合式受弯构件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计算与实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等共12章。
本书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现代混凝土各项关键技术性能及在多场因素耦合作用下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损伤劣化时变特征,初步建立了服役寿命预测模型,揭示了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服役寿命预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描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的时变特征及其与宏观行为的本构关系。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制备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便于科学高效应用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的实施。
在现代景观中,混凝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然而它如此难以归类、"格格不入",人们对其认识五花八门、大相径庭,有赞誉,亦常持贬损之意,赖特甚至称之为"杂种"。作者摒弃了惯常的"材料''视角,而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材料的介质",强调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人们对被其改造的"自然"、时间及"材料"的理解。自19世纪以降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使用,混凝土仍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是建筑师、文人学士、政客、企业家、教会人士、艺术家和千千万万民众的思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