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量的歷史史料,從通俗文學的角度與立場,對近代通俗戲劇做歷史的爬梳與描述。 作者透過對通俗戲劇文本創意和演出情形的深入分析,對通俗戲劇生成的歷史條件、新劇的產生、新劇的改良以及通俗戲劇的人生視界、藝術型態等提出自己獨特思考。 書摘 陳龍/著 19世紀末,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歷史變革,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舊傳統、舊體制的崩潰。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繼成為對外開放口岸,這些城市駐紮著西方國家的租界和領事館,因而也成為西方僑民雲集之地,這些僑民的重大娛樂形式便是演劇,上海影響的西方僑民演劇團浪子劇社、好漢劇社,他們排演過一些世界名劇,他們借用貨棧搭起臨時舞臺就演起戲來。 1866年,浪子、好漢劇社合併並得以擴充
小提琴家 基頓.克萊曼數十年音樂生涯砥礪琢磨 獻給所有熱愛藝術者的肺腑箴言 現今所有藝術家和他的公司想要「販售」的商品,都需要精心包裝一番。推銷「商品」的技巧是必要的基礎。 音樂和詮釋對這些人而言恐怕都只是次要的。如果說不能將貝多芬的作品以「郎朗風」包裝銷售,那麼就改為銷售封面上「貝多芬風格」的郎朗。 〈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當代重要小提琴名家基頓.克萊曼,在一場音樂會結識了才華洋溢的年輕女鋼琴家,兩人的對談激發了這位大師心中無限思緒感觸,於是開始向這位後勢可期的年輕音樂家寫信。這十封信件中,克萊曼闡述了他數十年音樂生涯的閱歷與心得,以其獨特的見解觀點、犀利言詞,批判當今商業主宰藝術等亂象,對藝術滿懷熱情之餘也不忘謙遜自省。 如同克萊曼在音樂中永不妥協、堅持自我而奏出
從音樂真、善、美的觀點,以輕快的文筆,闡發人生的哲理。正如本冊題端所說:要用樂谷內的生命泉源,灌溉大地,使貧瘠的原野,化作萬頃良田。作者用詩詞的原則解說樂曲結構,用美術的原則解說和聲知識,用對聯的原則解說對位技術;以趣味的例證,解說嚴肅的課題;以活潑的比喻,解說艱澀的理論;務期人人能夠認識音樂,瞭解音樂,享受音樂。 書後的五篇專題探討,實在是全書的結論:分析方言歌唱與國語歌唱的特點,俚語歌曲的內容,應用歌曲之編作;更詳述抗戰歌曲的得失,詩人說樂之偏愛;其目標乃在說明:要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必須切實推行健全的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