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孜孜不倦地想找出「社會是什麼?」的答案,然而強調批判、反省精神的社會學,並不提供標準解答,而是從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找出基本規則,指引一種思索問題的方法。 人從一出生就脫離不了社會,受社會影響形成種種的價值觀,也塑造出不同的社會形貌。為什麼我們會追隨流行文化?歧視與排擠是自然行為?愛情是不平等關係?……這些發生在你我身旁的生活事件,正是社會學關注的對象。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瞭解社會學是為了更透徹地認識自己,擴而大之發掘潛藏社會現象背後的真實問題、改善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 《圖解社會學》以生活化的角
本书原名《巴巴拉吉》(Der Papalagi),在「萨莫亚」原住民的语言是:破天而降的人。萨莫亚酋长椎阿比在游历欧洲各国后用十一个主题,以朴素诙谐的语言与岛民分享他在欧洲的见闻,经过不同文字诠释,依然能唤醒不同民族内心共同的纯真。他说:「巴巴拉吉重要的东西是「圆的金属」(指铜板)和厚的纸头(指钞票)。」又说道:「大部分的人,为了钱,失掉健康。圆的金属和厚的纸头,他们把那些东西夹在硬皮(指皮夹)的中间,放在腰布中。晚上怕小偷,就摆在枕头底下睡觉。」南太平洋岛国萨莫亚是未受现代文明沾染的部落社会,不了解现代化的意义。椎阿比酋长以其真挚而不做作的眼光、直率的语言,对当时欧洲人沉溺于物质文明的现象,表达他的疑虑与诠释。在他素朴的话语中所流露出的简单机敏,相对于娇柔造作的文明人更显其犀利的讽喻
據說,金正日小時候爬樹摸過彩虹,你相信嗎?但北韓人民不得不信。 一九九七年前後,北韓的嚴重饑荒餓死了幾百萬人,民不聊生,金正日公開槍斃負責農業的書記徐寬熙等十八名官員,就在饑荒嚴重的時候,十三歲的姜赫與父母決定成為脫北者,游過零下十二度的圖們江逃至中國,隱姓埋名了四年。之後遭中國公安追捕,再輾轉逃至越南、寮國、柬埔寨和泰國,終於在二○○二年抵達南韓接受庇護。 二○○三年春,法國記者菲利普.格蘭傑羅在布拉格的人權會議上見到姜赫。年輕的姜赫可能出於羞澀,連麥克風都不敢拿。不過,姜赫當時的經歷都展示在這次活動租用的大廳,牆上掛著他的素描,有些描繪細膩,有些潦草,但是都洋溢著孩童身上那種自然的真誠。他難以用言語訴說經歷,卻畫得出奇得好,對細節記得非常清楚。 兩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