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产品特色 1、原版图书即非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社发行的图书,按照合法原始权利文件在大陆发行的图书; 2、“按需印刷”图书实行先下单后印刷的流程,接到并确认客户订单后开始印制; 3、“按需印刷”图书在接到并确认订单后,一般8-10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完成印刷、装订及发货等工作; 4、所有“按需印刷”图书均为出版社正版授权图书,原版原式印刷生产,属于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 5、所有“按需印刷”属于个性化定制产品,客户付款后,不支持取消订单,请客户审慎下单;“按需印刷”图书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如有质量问题由印厂进行调换; 6、如遇出版社取消授权或出版物中出现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宪法和法规内容等原因,造成无法供货的情况,客服会联系客户取消订单并办理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極具哲人情懷,可稱悲天憫人,高瞻遠矚。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不是舊時代的殿軍,而是新思潮的先驅。 中國經過近百年的不斷革命,終歸宿於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於就日康有為堅持的道路,尤是深思。本書作為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種,著墨於有關思維議題,故敘康氏生平,但求彰顯哲人出處;述思想淵源,給其雛形,一元論精神實貫串始終。康氏改造公羊三世之說,意在致用,以便奠定變法理論基論;及參與變法,理論與現實之間顯有落差,而哲人追求立功之抱負,實甚昭然。戊戌政變之後,康力倡保皇,建立孔教,其意義端在循序漸進,穩定發展。至於演大同之旨,融合中西,實寄烏托邦於未來。暮年大談天遊,神馳太空,未必消沈,視野實更為之開闊。凡此要點,分十章論之。
本書所輯,為糜教授三十年來有關印度文化之重要論文。佛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對我國影響至深且鉅。印度文化實即宗教文化,然而卻不能以吾人所熟知的佛教來代表。在人物方面,本書有佛祖釋迦、聖雄甘地、詩哲泰戈爾等的評論;在典籍方面,本書對印度三大聖典、兩大史詩、印度文學的代表作等,均有詳明的闡述,深富啟發性。糜教授治學的長處,在於能認清重點,作簡要的敘述,而再加以分析與發揮,於本書可見其一端。
古代郡國朝宿之舍在京者,謂之邸。郵騎傳遞之館在四方者,謂之驛。而驛之設,所以安遠人,息出外使之所也。我國自三代以下,建設邦國,郊圻畿甸之間,必建館驛,飲食遠方來之人,車騎供應以待羈旅。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以路節達於四方,送迎及疆,無憂旅寓,是古代中國交通建設的重點之一。 本書廣搜中外史料,加以分類編排來探討宋代驛站的傳遞以及管理制度的特點,史料均註出處,計1399條,資料豐富翔實。
在儒家的經典裡,最富有哲學理論的是中庸一書!而在中庸一書裡,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便是誠字。本書,就抓住了這個誠字,從天人合一,內聖外王,下學上達之道,打開了儒家哲學的堂奧。作者更進一步以這個誠字,去和道家 、佛家思想作比較,寫出了援道、佛以歸儒的理想,這也正是作者近年來思想上的一大轉變。本書雖然是一篇博士論文,講究體系的完整,推理的嚴密,但作者以其高度的文學技巧,寓理於情,寫來卻極為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實 為今日哲學界難得之佳構。
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為黃石公三略的考證及張良與黃石公的傳記。第二章、為三略白文總集校,乃本書今註今譯所依據的藍本。第三章、為今註,今譯及引證,是本書的主體。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寬廣、 精神空間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 莊子的哲學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同時也肯定人類的尊嚴性,其最高境界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不但表現出民胞物與的胸懷,且呈現著藝術精神的和諧觀照,而以譬喻和寓言來表達其思想,深入淺出! 讀莊子的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的眼底裏,世俗的人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躍不定的小麻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人類對自身的了解遠不如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人的生活又是一種變幻無窮、充滿著種種可能性的過程。因此,人生的諸問題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謎。但所謂「人生」,實際上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攝「死」的方面。如果說,「生」的問題已難以弄清楚,那麼,「死」的問題就更是一個千古難釋之謎。人類鍥而不捨地發展文化,運用不斷進步的科技解決生存的問題,又用藝術、宗教等來豐富生活,滿足精神上的需求。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人類在解決死亡的問題上卻一籌莫展,這使人類生存的「天平」嚴重地傾斜於「生」而忽略了「死」。本書試圖發掘中國古代的幾種主要的死已智慧,貢獻給忙碌於日常生計的現代人,以期增益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心理調適能力,使人類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趨於基本的平衡。
夫釋教者,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您知道嗎?早在一千四百年前,中國河北省已經有一群有組織的佛教徒, 從事著如同今日「慈濟功德會」所做的各種社會救濟工作,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慈濟人」的前身。本書以生動 活潑的筆觸,描繪中國中古時期(三至十世紀)在佛教強烈影響之下,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然佛教對日常 生活有相當的制約,但佛教寺院和節日,也是當時人們重要的節慶和娛樂。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將官方 救濟貧病的社會工作委託寺院與僧人經營。透過細膩的歷史索隱,本書將帶您走入中古社會的佛教世界,探訪 這一道當時百姓心中的聖潔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