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平、张国民、刘杰等编写的《全球地震灾害信息目录》包括自公元前9999年至公元2011年6月全球地震造成的灾害信息目录。这些地震事件的灾害信息是从官方网站、正式出版的书籍和文献(包括全球各国和地区地震目录以及多学科资料等)以及单个地震灾害信息报告中收集、编辑而成,并且在研究地震灾害信息与地震震级的关系基础上,利用灾害信息确定了无震级地震事件的震级。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影响*的一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遭受台风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房屋、塔吊倒塌对建筑撞击破坏,瓦屋面、门窗和幕墙工程、广告牌和市政附属设施、村镇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为普遍,也*为严重。为了研究建筑结构风荷载机理和风灾原因分析,本书收集了2017年 天鸽 强台风、2018年 山竹 强台风等建设工程台风破坏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抗风概念设计及防灾减灾要求,为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灾后鉴定、定损、修建、重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项目成果总结。它围绕中国石化探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探开发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岩石物性测试分析,建立了更符合油田实际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岩性、流体识别量版;在对复杂构造波场物理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探索了高陡构造及玄武岩覆盖下的地震波传播规律,提出了面向目标的地震采集设计思路,以及利用广角信息的深层成像技术;通过对缝洞储集体地震响应的正演分析,建立了缝洞地震响应模式及其与缝洞尺度之间的量化关系,为缝洞储层的精细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书中成果对于我国东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油田动态管理,对于南方高速屏蔽层下的深层油气勘探,对于复杂地表与复杂地下构造余件下的地震资料采集,对于我国西部及南方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体的有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设计洪水分析计算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应用实例研究,对设计洪水分析计算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英、美三国由雨量和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PMPjPMF估算原理和方法,各国设计洪水的比较和评价,无偏经验频率公式,P一Ⅲ型分布参数估计方法比较研究,考虑历史洪水资料和无资料地区的频率分析方法,洪水频率区域综合分析,非参数统计试验和假设检验及估计方法,超定量系列取样和频率分析,以及汛期分期方法和分期设计洪水估算等。本书适合于水利、交通、地理、气象、环保、国土资源等领域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重庆地震研究暨》是在编制《重庆1:50万地震构造图》文字说明基础上,进一步编纂、汇集重庆20余年积累的地质、地震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重庆地震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共分八章和三个附录,分别介绍重庆地域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地震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震害、震例和地震目录等。全面地分析、归纳概括了重庆地震学科的基础特征,研究程度和现状。 《重庆地震研究暨》可供从事地震、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系统地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介绍和讨论了目前主要应用的影响评估模型及其应用情况,分析评价了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脆弱性,深入探讨了影响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讨论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初步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可供水利及水利工程、气候及气象、生态和资源环境、农业、交通工程等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利、交通、农林、气象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跷跷板,计算机,灯塔与港口不远处的船帆。 信息,知识,量子信息,下一代热机和纳米机器人。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和事物,在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奇亚拉 马尔莱托看来,可以被统一于一个新概念之下,用它解释,以它勾连,甚至可能由它启迪和创造。这个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概念,叫“反事实”。 简单来说,反事实就是关于可能和不可能的科学,是关于什么可能发生,什么不可能发生的科学。马尔莱托用凝练的论证为我们描摹出了反事实是什么以及它的强大魔力。在如今的基础物理学存在的大多数未解问题中,反事实属性都是核心内容。 反事实属性将那些表面看起来非物质的抽象概念,比如信息和知识,带入了物理学领域。接受了反事实属性,我们就可以用明确的定律描述那些传统观点认为只能近似描述的实体,比如信息、能量、热和功。 这是一个新领域
这是一部供受过基础教育的广大公众阅读的彩图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它试图以当代科学的眼光,描绘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让广大读者一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总体概貌。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高度发达,又高度结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公众对它的理解与掌握。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一个门类众多、纵横交织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一个能变成强大现实力量的人类知识宝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力量的多寡强弱,取决于其广大成员对这个知识体系了解与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随这个信息系统作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编排,打破
本书作者以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系统研究为己任,针对中国陆相薄储层特点,紧紧围绕陆上近地表影响问题、地震成像分辨率问题、地震信息与井信息标定问题、薄储层沉积的古地貌和沉积微相等解释问题进行了许多实践和探索研究,并发表了相应的技术论文。为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与发展,作者将分散的39篇文章汇集成本文集。为了便于阅读,文集将收录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地震数据采集和地震数据处理;第二部分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数据解释;第三部分为地震信息与地质解释;第四部分为地震勘探与油藏开发。 笔者的主要研究思路是:注重地震勘探中宏观与微观认识的衔接问题求解;注重实际问题和理论间的问题求解;注重地震勘探问题的相对求解和求解;注重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井信息间的衔接问题求解;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设计洪水分析计算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应用实例研究,对设计洪水分析计算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英、美三国由雨量和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PMPjPMF估算原理和方法,各国设计洪水的比较和评价,无偏经验频率公式,P一Ⅲ型分布参数估计方法比较研究,考虑历史洪水资料和无资料地区的频率分析方法,洪水频率区域综合分析,非参数统计试验和假设检验及估计方法,超定量系列取样和频率分析,以及汛期分期方法和分期设计洪水估算等。 本书适合于水利、交通、地理、气象、环保、国土资源等领域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无穷的开始 :改变世界的解释》是一次大胆的、包罗万象的智力探险。戴维?多伊奇是《真实世界的脉络》一书广受好评的作者,他探索那些使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重大问题。《真实世界的脉络》描述了我们当前知识中深刻的4条支线——进化、量子物理学、知识和运算,以及它们带来的世界观。《无穷的开始 :改变世界的解释》将这种世界观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话题和未解问题,涉及到自由意志、创造力 与自然规律、人类的未来与起源、现实与表象、解释与无穷。 多伊奇秉持坚定的理性和乐观态度,对人类选择、科学解释和文化进化的性质得出了惊人的新结论。他的立场并非来自充满希望的格言,而来自关于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事实。他的核心结论是,“解释”在宇宙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解释的范围和造成改变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的创造者—
一书是荷兰国际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学院(UNESCO/IHE)水利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教材。该书起先是该学院的教学讲义,由努纳教授编写。该讲义得到欧洲同行的高度评价,后经若干年教学完善与修改,于2003年正式出版。 本书阐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对地下水的发生、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平衡、地下水化学、地下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讨论,给出了大量的各国文化地质与地下水方面的实例,并给出了大量例题和练习以巩固理论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深入浅出,实例涉及面广,特别适合用于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学、水环境以及与水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这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