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专著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动物分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归纳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珊瑚礁潮间带、红树林潮间带、海草潮间带、岩石岸潮间带、沙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滨海湿地生物的生态价值、生态习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污染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等;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滨海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各种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磁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磁层中的波动、磁层亚暴和磁暴,以及日地相关现象和空间等离子体的理论描述。《BR》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本书系统论述了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态势,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技术、野外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本《火山作用的成烃与成藏效应》就是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下,围绕火山作用的成烃、成藏机理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实验与模拟手段,积极探索火山作用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效应,建立火山作用成烃与成藏半定量-定量评价模型;重点解剖我国东、西部地区火山活动的热和流体等对火山岩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约束作用,建立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分析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发展火山岩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明确我国火山岩领域勘探方向。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将系统地论述了大地电磁数据的贝叶斯反演的基本理论,包括参数化方法、非物理参数的处理及高效贝叶斯反演技术;其在大地电磁数据反演解释中的应用,量化反演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度及相互关系,反演问题本身的非线性程度及其对反演的影响,数据误差及其相关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等。
曾昭璇教授(1921~2007)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是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南地学界一代宗师。 本文集收录了4帧院士的题词,和包括多位院士的曾先生生前好友、同事等为纪念他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26篇,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论著10篇,以及其绘画、书法与诗词等作品19幅(首);还附有精美彩照16版。内容丰富、新颖、生动、感人,形式活泼、多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可读性。 本文集可供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海洋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其他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本专辑首先用三个有代表性的模式介绍了国际上地球系统模式的前沿,包括这些模式中大气、海洋、陆地、海冰和冰川子模式所用的设计框架和物理参数化过程,以及模式对二十世纪全球气候模拟的优缺点和对未来二十一世纪气候变化的模拟。专辑接着介绍用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过去和未来全球变化所需要的两类强迫场,它们包括地球表面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通量排放,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专辑后介绍了地球系统模式的计算机软件顶层设计,以及这些模式关于在球面上数值求解地球流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组方法的一些展望。
本书展示了如四元封隔器、凯瑟效应等地应力测量前沿技术,以及如水压致裂等地应力测量传统技术;还对地应力测量的钻孔技术(钻孔崩落)和基于岩芯的方法(非弹性应变恢复法)进行了解释。书中选取了科学超深钻项目(德国,KTB)、核废料储存工程(奥尔基洛托,芬兰)和地震活动断层监测(SAFOD,美国)三个工程实例给出应力数据。世界应力图项目所产生的应力汇编也予给出,并通过板块构造理论进行了解释。本书包括相关的练习以及由17个视频讲座构成的DVD光盘(含世界应力图数据库)。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是本将李群分析应用于深海内波的传播,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深海非线性波的相互作用的著作。《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李群分析来探究深海波动问题,书中提供了非常灵活易懂的内容,涵盖多个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利用李群的对称性分析研究非线性物理问题。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可供对利用李群分析研究物理、工程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专家及教授参考,也可作为应用数学、物理及工程学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对称性应用课程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起缘、内涵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关系;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地球系统研究在地球系统及其界面过程,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研究的区域集成和地球系统观测、分析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动态,特别提出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数据资源建设,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联盟建设框架,以满足中国科学家开展地球系统研究对科学数据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地球系统研究和数据共享的发展。 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研究和数据管理人员,从事地学各分支领域的基础性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信息处理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一部讲述地球物理流运用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和统计理论的入门级教程,适于流体力学相关的从研究生到高级科研人员的多个交叉学科读者群。书中的很多东西应该国内没讲过,能够很好地弥补国内物理流体力学教材稀缺。没有地球物理流、概率论、信息论和平衡态统计力学的读者,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书中将这些话题和相关的背景概念都引入,并通过简单例子讲述明白。 目次:正压地球物理流和二维流体流;对大尺度强迫的响应;基本地球物理流的选择性衰退原理;稳定地球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地形流相互作用、非线性不稳定性和混沌动力学;信息理论和经验统计理论;常微分方程系统的平衡统计力学;截尾准地转方程的统计力学;概然态的经验统计理论;地球物理流用的平衡统计理论的势应用性评估;平衡态统计理论的预测和比较;平衡态统计理论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