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内容是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孕育机制和预报方法的探讨,属于理论探讨的范畴。书中假设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巨大裂缝与变形岩石体的弹性回跳的组合,列举了关于地层深处存在巨大裂缝假设的各种依据,探讨了地震与火山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能量具有相同的来源的结论,仔细描述了地震与火山的孕育生成机制。在用地震孕育生成的原理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巨大裂缝假设进行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预测的方法。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全面论述。全书分为1章,第1~4章作为计算机、电子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分别就现代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和GPS技术等进行了介绍;第5章从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了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过程及对地震仪器的要求;第6章论述了产生人工地震的几种震源和用于传感地震信号的地震检波器,重点介绍了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分别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检波器和新型的数字检波器;第7~8章详细论述了组成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机系统和地面电子系统,包括仪器的系统结构、主机的
这是一部供受过基础教育的广大公众阅读的彩图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它试图以当代科学的眼光,描绘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让广大读者一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总体概貌。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高度发达,又高度结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公众对它的理解与掌握。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一个门类众多、纵横交织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一个能变成强大现实力量的人类知识宝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力量的多寡强弱,取决于其广大成员对这个知识体系了解与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随这个信息系统作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编排,打破
《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针对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面临的科学问题,较全面地开展了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浅水区而言,深水区的地质环境 更为复杂,具有水体较深、海底地形突变及其下伏构造复杂等特点,地震勘探采集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从地震震源子波模拟、靶区三维地质建模、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照明分析等入手,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际模型试算,创新深水环境震源组合、激发技术,优选深水区地震采集参数,优化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了深水区新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并在典型靶区进行了野外地震采集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地震勘探效果。
王春泽、乔光建等编著的《河北水文基础知识与应用》首先对河北省地理地貌、地质环境、水文气象、河流湿地、水库闸涵、洼淀滞洪区、泥沙侵蚀特征、岩溶区蓄水构造、盆地蓄水构造等特征和水文参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水文工作实践,对水文监测、防洪计算、洪水预报、墒情预测预报、水资源评价、土壤水评价、平原除涝、防洪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河道采砂论证、水平衡测试、排污口设置论证等工作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分析。后介绍了河北省水文系统获奖科技成果。《河北水文基础知识与应用》是水文丁作实践的总结,以知识点的形式介绍水文工作中的经常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供从事水文分析计算、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水利科研、水资源管理等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将系统地论述了大地电磁数据的贝叶斯反演的基本理论,包括参数化方法、非物理参数的处理及高效贝叶斯反演技术;其在大地电磁数据反演解释中的应用,量化反演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度及相互关系,反演问题本身的非线性程度及其对反演的影响,数据误差及其相关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等。
《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识别(精)/水科学前 沿丛书》编著者张建云、王国庆。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主要江河的径流量总体,卜呈现减少 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影响到国家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重点介绍河川径流变化 特征提取方法、流域水文模拟技术以及径流变化归因 识别方法。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近50年实测径流 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水文模型的区域适应性.定量 评估河川径流的变化归因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识别(精)/水科学前 沿丛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气候及气 象、生态及环境资源、农业及地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 ,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政府决策部门的 行政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是作者钟嘉猷多年来为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及其生成动力学机制所进行的诸多泥巴和其他种类实验材料的部分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照片反映了在构造模拟相似条件允许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实验模型形变过程。 构造模拟实验对研究油田构造、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地震构造、工程稳定性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在重点开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工作。地质构造模拟实验不管在宏观及全球和区域构造上,还是在局部构造以及微观构造上,尤其在数学模拟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总之地质构造相似模拟实验工作将会对地质构造成因理论的提高和实际应用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可供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学生参考。
本书以岩石圈重力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日本“3·11”大地震地壳局部隆起的事实为依据,以板块俯冲带发生的物质转移为突破口,阐述了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的地震成因。地壳表层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地表重力均衡条件,从而形成了水库地震、矿山采空区地震、火山地震。贝尼奥夫地震带由冷的、硬的、脆性地壳物质组成。上地幔盖层物质发生局部熔融导致软流圈抬升形成了大洋中脊、大陆裂谷、深海沟并同时产生正断层地震;在板块聚合带,两个板块“叠加部位”热的、软的、塑性上地幔盖层物质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上地幔盖层后,产生了逆断层地震并且表现为地壳局部隆起、抬升。岩石圈深部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岩石圈重力均衡条件并形成构造地震。 本书率先提出:太平洋板块向西漂移、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活动造
本书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战略,遴选出12个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方向,主要就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地球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成矿成藏过程、水循环与水资源、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原理、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天气与气候系统变化过程与机制、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观测与信息处理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书可供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现代水文测量仪器概论》主要介绍了 国内外水文测量仪器的发展史以及现代水文测量仪器的分类和功能,重点描述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种类、工作原理及相关的软件技术,并 对水文仪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系统介绍了水位、雨量、流速、流量等要素的测量仪器设备,以及数据采集的存储、传输、系统集成设备和防 雷技术要求。 《现代水文测量仪器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水文仪器研究制造、检测、使用人员阅读,可供从事水文监测、管理和有关系统 集成、仪器设备生产厂家使用,也可供水资源管理与科研人员和有关高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规范是对SD244-87《水文年鉴整编刊印规范》的修订,共分七章五个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资料整编内容和方法; ——数据格式标准; ——整编成果的审查与汇编; ——资料成果存储。 对SD244-87进行修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上删去了刊印内容和方法; ——将审查、复审分章编写; ——补充采用计算机替代人工整编的技术内容; ——考虑了与水文数据库的衔接; ——增添“数据结构与文件名”; ——增加“存储”; ——水工建筑物流量整编增加了“回归分析法”; ——潮流量推求中增加了“全潮要素相关法”; ——修改补充了整编表式、观测物和整编符号。 有关河流推移质泥沙的整编内容,由于水利部1993 年颁布的SL43-92《河流推移质泥沙和床沙测验规范》中已经包含,因此本规范不再重
本书展示了如四元封隔器、凯瑟效应等地应力测量前沿技术,以及如水压致裂等地应力测量传统技术;还对地应力测量的钻孔技术(钻孔崩落)和基于岩芯的方法(非弹性应变恢复法)进行了解释。书中选取了科学超深钻项目(德国,KTB)、核废料储存工程(奥尔基洛托,芬兰)和地震活动断层监测(SAFOD,美国)三个工程实例给出应力数据。世界应力图项目所产生的应力汇编也予给出,并通过板块构造理论进行了解释。本书包括相关的练习以及由17个视频讲座构成的DVD光盘(含世界应力图数据库)。
本书是一部讲述地球物理流运用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和统计理论的入门级教程,适于流体力学相关的从研究生到高级科研人员的多个交叉学科读者群。书中的很多东西应该国内没讲过,能够很好地弥补国内物理流体力学教材稀缺。没有地球物理流、概率论、信息论和平衡态统计力学的读者,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书中将这些话题和相关的背景概念都引入,并通过简单例子讲述明白。 目次:正压地球物理流和二维流体流;对大尺度强迫的响应;基本地球物理流的选择性衰退原理;稳定地球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地形流相互作用、非线性不稳定性和混沌动力学;信息理论和经验统计理论;常微分方程系统的平衡统计力学;截尾准地转方程的统计力学;概然态的经验统计理论;地球物理流用的平衡统计理论的势应用性评估;平衡态统计理论的预测和比较;平衡态统计理论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