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是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集成,从水文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出发,以概率统计数学原理为基础,把近年来在水文分析、预测中大量应用的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分形和混沌理论等数学方法统一纳入《统计水文学》体系之中。在结构安排上,考虑到水文学统计理论发展中人们对水文过程的把握和理解程度的逐步深化过程,基本以水文统计理论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主编排。在基本数学原理介绍的基础上,大量介绍当前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具有本科数学基础的水文、气象、地震、农业、经济等学科涉及时间序列预测的科研工作者和业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专著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动物分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归纳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珊瑚礁潮间带、红树林潮间带、海草潮间带、岩石岸潮间带、沙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滨海湿地生物的生态价值、生态习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污染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等;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滨海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各种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本书系统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中诸如太阳耀斑、太阳高能粒子、日冕物质抛射等基本的空间天气现象和变化特性,并深入解释了与之相关的太阳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的基本原理,继而进一步讨论了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对电波传播、航天装备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磁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磁层中的波动、磁层亚暴和磁暴,以及日地相关现象和空间等离子体的理论描述。《BR》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本书系统论述了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态势,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技术、野外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本《火山作用的成烃与成藏效应》就是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下,围绕火山作用的成烃、成藏机理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实验与模拟手段,积极探索火山作用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效应,建立火山作用成烃与成藏半定量-定量评价模型;重点解剖我国东、西部地区火山活动的热和流体等对火山岩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约束作用,建立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分析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发展火山岩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明确我国火山岩领域勘探方向。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本《汇编》收录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所列标准以及直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主要相关技术标准。本《汇编》只收录了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不收录标准报批稿或送审稿。所收录标准的发布日期截止为2001年12月31日。以后,将每年出版年度汇编本作为本《汇编》的补充。本《汇编》采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三围结构框架,按专业门类维度,划分为十卷。其中由于“水资源”门类中标准数量较少,将他与“水环境”合并。对其他相关标准的题录,列入本汇编的附录。
本书将系统地论述了大地电磁数据的贝叶斯反演的基本理论,包括参数化方法、非物理参数的处理及高效贝叶斯反演技术;其在大地电磁数据反演解释中的应用,量化反演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度及相互关系,反演问题本身的非线性程度及其对反演的影响,数据误差及其相关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等。
本书包含中文和英文两部分,作者安艺敬一教授是国际*的地震学家。本书是他生前的后一部著作,凝结着他毕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心血,尤其是在地震和火山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支持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和火山前兆的新观点和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两大部分,尤其是尾波Q值、M的概念及其观测为地震预测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经。 本书可供地震学和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和教师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科书。
宋延杰、陈科贵、王向公主编的《地球物理测井》全面介绍了地球物理测井的各种方法和综合解释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成像测井、工程测井与地层测试、生产动态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常规录井技术、综合录井技术、录井新技术及其应用,纯岩石、泥质砂岩、碳酸盐岩地层评价方法以及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为石油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设置的地球物理测井课所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这些专业及其他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在职培训或进修选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