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城市地理学》主要内容简介:对国外学术名著的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当不为过。地理学界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感谢商务印书馆,她有全国唯一的地理学专门编辑室,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这一重要任务,翻译出版的国外地理学名著已蔚为大观,并将继续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但鉴于已往译本多以单行本印行,或纳入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之类,难以自成体系,地理学界同仁呼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丛书,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于全面、完整地研读查考;而商务印书馆也早就希望搭建一个这样的乎台,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成为这套丛书的缘起。
西姆、培根*的《地震振幅解释与应用》包括地 震解释模型、解释性处理、地震子波、岩石物理、 Av0分析、地震反演及应用实例等内容。作者通过总 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解释的基本原 理.为地震振幅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流程。 通过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指导解释工作。 本书理论阐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 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 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因此,该书 既可作为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等相关专业 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石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 参考书。
高等学校教材系列。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由前震、主震、余震或仅由主震和余震(没有前震)构成的时空群集称作地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分别是中强地震孕育、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余震序列是频繁观测到的中强震的后效。本书重点描述和研究的“地震序列”,主要指一次主震发生后,在其震源区及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的时空群集特征。
为适应国内地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便于广大读者尽早了解和借鉴ISO19100系列标准,将该系列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为我国国家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奠定基础,我们组织翻译并编撰了这本手册。本手册包括ISO/TC211早立项研制的批19项地理信息国际标准(ISO19101,ISO19103~19120)文本草案,按编号顺序排列。ISO19102项目已经根据第13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第192号决议撤销,不包括在本手册中。这19项标准既各自独立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些标准的背景、内容和ISO/TC211正在制定的其他标准的进展情况,我们撰写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研制现状与进展》一文,可提供一些帮助。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水文学在水利、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技术,内容详实全面,体裁新颖,结构合理,体系完整,配有大量的算例,实用性强。全书共有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学基础知识、流域产流分析计算、流域汇流分析计算、河道洪水演算、水文频率计算、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水库径流调节原理、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方法及水库调洪与防洪计算方法。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水文学基础的水利、防汛、河道整治、桥涵设计、城镇排水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全面阐述了目前流域开发背景下,复杂流域水循环及水质模拟、水利工程影响评价及调度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多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体系、量化方法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是系统提出了闸坝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第二部分是以淮河流域为例,详细研究了闸坝群调控对流域径流演变、水质过程及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以北京市温榆河流域为例,探讨了闸坝群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和应用。《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提出的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量化方法及应用,对正确认识流域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河流污染治理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和参考。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
2008年我国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液化及其震害现象显著,为建国以来液化涉及范围很广的一次地震,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砂砾土液化,为以往靠前外罕见,引发了很多科学上需要解释、工程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书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后对砂砾土液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所提出的砂砾土液化基本原理以及砂砾土液化判别新技术。砂砾土液化原理部分包括:砂砾土液化问题研究的意义;汶川地震中砂砾土液化宏观特征以及典型场地震害解析;砂砾土液化的内涵、成因解释、影响因素、阈值理论、生成条件与发生规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包括:方法构建原则;动力触探测试技术;剪切波速测试技术;探头转换技术;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两种砂砾土液化概率预测方法。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是在信息科学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球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处理、分析、显示、表达和传输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时空尺度概念和空间定位含义的空间信息,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本书介绍了空间认知理论以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相关背景知识;从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对空间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全面阐述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模糊理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多源空间信息融合、大数据等多个技术理论基础,详细探讨了已有技术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本书
本书是在吉林省饮马河流域生态调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社会经济发展及“三生”需水预测、生态调度模型与计算软件系统、生态调度方案与效益分析、生态调度保障措施与补偿机制等成果,形成了一套流域生态调度理论技术体系,反映了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调度方面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成果。 本书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建、环境、国土资源、规划设计与科研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规划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以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微量元素作为地球化学示踪剂,在各种成岩作用的定量理论模型及成岩、 成矿作用的物理、 化学条件 (如温度、 压力、 氧逸度、 盐度等),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识别及构造背景判别,地球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 间相互作用。地球历史中的地壳、地幔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等研究中的应用。概要论述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既有理论模型论述,又有大量应用实例。
《结构地震差动输入——理论、模型和方法》第1章为基本计算方法简要概述;第2章?第4~6章?第8章和第9章系统阐述多点地震动本身?时域和*计算方法,剖析了多点地震动的计算理论根源,比对了多种计算模型和方法;第3章和第7章侧重于多点地震动高效*计算模型?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大跨结构中存在非经典阻尼情况下的多点地震计算问题?
本书对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涉及多梅年和少梅年的环流特征,梅雨锋结构及两类低压的发展,梅雨期间突发型暴雨、频发型暴雨、副热带高压边缘暴雨及非梅雨暴雨的发生及其演变;利用外场试验的多种加密资料,集中研究了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基本特征;采用非静力数值模式进行模拟,复制出梅雨锋的结构,中尺度涡旋及中尺度雨团,又对影响暴雨过程的物理因子作了讨论;提出了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物理模型。其结果对了解梅雨锋暴雨的形成机理,改进灾害天气预报均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书主要供气象、水文部门的研究人员和业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