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是昆虫纲鞘翅目的统称,以约40万种的规模成为地球上最大且最成功的生物群之一,占所有动植物种类的五分之一。 大多数甲虫体形小巧、结实且紧凑,非常适合寻找食物、繁殖和躲避捕食者。它们作为食草动物、捕食者和回收者,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甲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一个奇迹,它们的存在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甲虫专家从甲虫的结构功能、演化等多个方面,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甲虫的神秘生活。
本书是中国广头叶蝉亚科昆虫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广头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物学、经济价值、材料与方法等。各论部分共记录中国广头叶蝉亚科Macropsinae(半翅目Hemiptera:角蝉总科Membtacoidea:叶蝉科Cicadellidae)8属131种,其中包括1属级新地位、14新种、7中国新记录种、1个新名、6个新组合及1属级新异名和1种级新异名。每个种附有简要的形态特征描述,其中128种附有结构特征(外生殖器)图版,82种附有彩色图版(背面观、侧面观)。同时提供了广头叶蝉亚科分属、分种检索表。 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植物保护研究及教学的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中国广头叶蝉亚科昆虫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广头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物学、经济价值、材料与
李有志、曾粮斌、文礼章主编的《华中昆虫研究(**2卷)》为华中三省昆虫学会学术论文集,论文研究层次包含昆虫学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方向涉及昆虫生态、昆虫生理等,地域涵盖湖南、湖北和河南,论文作者以中青年为主体,研究生论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包含有学科动态和少量论文摘要。
本书是河南省2003-2007年昆虫考察报告。部分是新种描述和新种记录,共有缨翅目、半翅目、广翅目、脉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蜱螨目的154个新种和5个新属;第二部分是考察报告,包括7目102科738属1569种,其中有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3个,河南省新记录科7个,河南省新记录属153个,河南省新记录种464个;第三部分是昆虫区系组成及区系分析;第四部分是河南省昆虫名录补遗,共有177种。 本书可供有关科研单位、环境保护和农林部门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中国小蠹科分类纲要》一书基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九册鞘翅目小蠹科》一书,根据国际上分类变动,又收集新近研究的成果,以纲要的形式,对目前国内已公开发表的小蠹重新进行分类理定,介绍了小蠹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已知类群不同分类阶元的检索表,包括4亚科、42属、204种及亚种;并且对于小蠹虫、传病与植物检疫也作了扼要的阐述,因此对我国林木上小蠹虫识别及其发生、防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再者其中有较多种类也广泛分布于境外的相关地区,为此在口岸检疫时,在截获小蠹的鉴定及一些检疫性的小蠹的非中国种的确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小蠹科分类纲要》主题明确、构思清晰、内容广泛、记述翔实,包括的种类十分丰富,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各大林区已知小蠹虫的种类,对于我国小蠹虫种类的识别与鉴定很
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舒适、设备齐全的房子里,但我们仍然不断地遭遇不速之客,有一大群小动物侵略者觊觎我们的居所。无论是地窖里的甲虫,还是卧室里的蚊子,我们都无法接近躲开它们。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和我们家庭的一部分。本书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全世界,介绍了世界性分布的各种典型的小动物,探索它们如何逐渐适应进入人类家庭中生活。同时,本书附有鉴定指南,详细描述所列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入侵者是何种生物,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生物学常识。
《中国昆虫图鉴》是“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昆虫的全貌,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昆虫大典。 《中国昆虫图鉴》以“目”分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遍布中国的32个目800余种昆虫。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昆虫名称、别称、拉丁文名称、所属科、外观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 《中国昆虫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昆虫,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 《中国昆虫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昆虫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野菜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昆虫生态学研究与应用》从昆虫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全球变化和生物技术6个方面介绍昆虫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在介绍经典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按照昆虫生态学的特点,精选了国内外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较为普遍的昆虫生态学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加以介绍。《昆虫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共分6章,前3章分别从昆虫个体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和昆虫群落生态学介绍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后3章则介绍“生态系统中昆虫的研究与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昆虫研究与控制”“现代生物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昆虫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各章节在介绍相关生态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还选编了相应的研究实例,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每章后附有复习题,书后附有
蜂虻科隶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中的食虫虻总科。蜂虻的成虫具有访花习性,为有益的传粉昆虫;幼虫为寄生性,为农林害虫的天敌,对害虫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特别是有些种类在防控蝗虫上有利用前景,为有益的天敌昆虫资源。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中国蜂虻科志》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及经济意义、系统发育、地理分布等内容。各论部分系统记述了我国蜂虻科5个亚科28个属233个种(其中包括32个新种),编制亚科、属、种检索表,提供插图235幅和图版25面。书末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及索引。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中国蜂虻科志》可供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植物保护以及生物防治的工作者参考。
《赤眼蜂寄生生态学与工厂化繁殖应用》针对赤眼蜂大量繁殖与应用的理论基础问题,以作者的研究工作为背景,系统地论述了赤眼蜂的寄生生态学问题。其中包括赤眼蜂种类的采集与鉴定,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制,赤眼蜂对环境湿度和梯度恒温的响应,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应用,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研究,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及赤眼蜂的品质管理与田间释放问题。对于推广应用赤眼蜂,开展生物防治,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具有参考价值。《赤眼蜂寄生生态学与工厂化繁殖应用》可供全国农业院校的植保专业学生,广大生物防治研究人员,各级政府农业技术工作者,有机农业生产企业人员等参考。
本套《世界蝴蝶博览》共计两册,册中收录我馆馆藏美洲蝴蝶和非洲蝴蝶。第二册中将收录我馆馆藏亚洲和欧洲等地蝴蝶。为了使本图谱上有严谨的科学性,并有更广泛的普及性,我们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家武春生博士,对图谱中所有标本学名进行订正及中名的统一命名。图谱中凡是与寿建新、周尧先生2000年8月出版的《中外蝴蝶邮票》中相同的蝴蝶都已参照周先生命名的蝴蝶中名,如果差异较大的将周先生命名放在括号里,以使读者作为参考。 本图谱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排版方面,在整体格局上按照蝴蝶的科学分类顺序排列,在局部排列上充分考虑到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即在科属分类范围内有穿插排列的情况,由于画面的原因,一些蝴蝶不是原大。这样就可以扩大本图谱的读者,它不仅为蝴蝶爱好者提供参考,同也也为广大
《华中昆虫研究》第十四卷:为2018年华中三省昆虫学会学术论文集,论文研究层次包含昆虫学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方向涉及昆虫生态、昆虫生理等,地域涵盖湖南、湖北和河南,论文作者以中青年昆虫研究工作者为主体,研究生论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包含有学科动态和少量论文摘要。
姜立云,乔格侠等所著的这本《东北农林蚜虫志》共记述中国东北地区蚜虫类13科111属297种昆虫,详细描述了所有物种,绘制形态特征图330幅,提供了亚科、属、亚属、种、亚种的检索表及东北农林蚜虫的所有物种的寄主植物信息,部分种类有简单的生物学记载。 《东北农林蚜虫志》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蚜总科昆虫的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沿革;研究了蚜虫的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东北地区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提供了主要参考文献、中文学名索引、学名索引和寄主植物与蚜虫的对应名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可供昆虫研究者、植物保护工作者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