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目前世界上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统一的思想论述了GNSS的基本理论、导航定位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概论、坐标与时间系统、GNSS卫星信号、卫星轨道运动、基本观测量与误差分析、单点与差分定位原理、基线解算模型、控制测量与网平差,以及参考站网络系统等。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土建、农林水利、地质矿产、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历程,然后对一些常见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1章);其次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包括信号采样理论、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滤波器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等(第2章);接着,针对 GNU Radio软件无线电中的软硬件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 3章),并给出GNU Radio软件无线电系统环境在 Ubuntu上的安装与测试方法(第4章);随后,介绍 GNU Radio中的附带工具和功能软件,重点介绍 GRC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 GRC和 Python来开发通信系统(第 5、6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详细分析基于 C++语言来开发信号处理模块的问题(第7章),同时对 QPSK&GMSK调制方式、OFDM无线传输以及 MIMO技术的 GNU Radio仿真实现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第8章);最后,本书对常见的基于 GNU Radio的软件无线电科研项目(Op
本书全面分析了GNSS完好性的根源和本质;深入研究了解决GNSS完好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全局高度提出了三级GNSS完好性监测的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了GNSS完好性监测综合评估系统架构,分别应用质量控制理论、信号分析理论和一致性检测理论实现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和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提出了基于质量控制的GNSS星座完好性综合评估方法;设计和实现了GNSS信号质量伺服天线跟踪监测系统;改进了快速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方法;在GNSS完好性监测性能增强技术研究方面着重分析了终端用户接收机在有其他冗余信息可进行差分时的GNSS完好性监测方法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同时也开展了GNSS姿态测量领域的完好性监测研究。
本书系统地介绍惯性技术的基本概念;惯性器件及系统的分类、发展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经典陀螺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和分类;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振动陀螺的原理及其应用;加速度计;导航系统基本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惯性测试技术;发展中的惯性技术等内容。
《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全书共分6章,前3章在介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广义相对论的后牛顿近似理论,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基础。后3章分别讨论相对论在卫星导航、X射线脉冲星导航和空间惯性导航中应用。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现代导航工程以及航天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对论与天体物理专业的科研、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阅读。
本书介绍了惯性传感器原理;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系统(涵盖GPS,GLONASS,GALILEO等);卫星导航处理;先进卫星导航技术;陆地无线电导航;航迹推算、姿态高度测量;特征匹配;组合导航系统原理及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惯性/卫星组合(组合结构、建模);惯性导航对准与零速修正;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故障检测与完整性监测。
本书共包含7部分内容,包括:绪论,捷联惯导惯性系对准方法研究,典型环境下惯性系对准方法的应用研究,惯性系动基座对准实验验证,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机理研究,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实验研究,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内容。
《导航1号档案:导航方法之完全揭秘》从导航产生的历史出发,通过对各种导航方法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揭示了导航的秘密,讲述了古代人和现代人把导航方面的一个个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的曲折故事,展现了众多科学家献身导航事业的探索精神,同时,还梳理了天文导航到无电线导航的发展脉络,展望了未来的导航发展方向。其中的资料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鲜为人知的背景素材,实属难得。 《导航1号档案:导航方法之完全揭秘》不仅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特别是对导航和北斗卫星感举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历史文化的读者阅读。
本书对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详细推导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模型和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解方法;发展并建立了单频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GLONASS观测数据自主识别GLONASS卫星频率信道号的方法;进一步将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到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组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与结果分析;*后将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到对流层水汽三维层析中,验证了多系统组合定位的优势。
传递对准是采用主惯导系统的输出信息对子惯导系统进行运动参数匹配,实现其初始对准的方式。《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理论及其在海、陆、空、天各领域载体上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数学描述、传递对准机理与匹配模式、传递对准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传递对准状态估计与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基准信息传递误差的影响与校正以及传递对准精度评定方法与应用实例分析等内容。 《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参考。
Scott Gleason和DemozGebre-Egziabher主编的《GNSS应用与方法(附光盘)》系统介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及其方法,全书共17章:第1~5章讲述GNSS导航的基础知识,如GNSS信号捕获和跟踪,GNSS位置、速度和时间(PVT)估计,差分GPS技术和算法等,其中包括位置和速度应用的GNSS测量模拟器演示以及一个完整的GPS软件接收机实现;第6~16章深入阐述GNSS与其他导航系统(如惯性导航器、LADAR、各种射频测量、罗兰系统等)的组合,以及GNSS在航空航天、室内和弱信号导航、掩星、大地测量、环境遥感等领域的应用;第17章是针对GPS开发的新导航信号和未 来系统的概述。 《GNSS应用与方法(附光盘)》由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各章均包含实际应用案例,并在随书附带的DVD光盘中提供 了相应的程序代码,便于读者亲自动手操作和练习。 本书可供
汤勇刚、吴美平所*的《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 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以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艇等 中低动态载体的导航为背景,以卫星导航系统和激光 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提出在卫星导航/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充分利 用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信号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对涉 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本著作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模型,为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提供决策支持,并给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的测度方法。首先,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评估模型,对一次共享交互的满意度即信任度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松散型政府组织间的直接信任及更新模型,解决了政府组织间信息直接共享的决策问题。其次,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信任传递模型,构建了推荐信任的传递路径并给出了推荐信任的计算模型,解决了松散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决策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测度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解决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能力测度问题。
基于GPS类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新导航技术的出现,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和探讨了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向何处去的发问。内容涉及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融合技术;空间卫星导航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局域传感网的合作和增强技术;多频多星多模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兼用和互用技术;室内和室外的无缝导航技术,以及入向通信定位和双向通信定位新导航体制等。 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供从事和关注导航和通信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在开展导航和通信技术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时参阅。
高伟、奔粤阳、李倩著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研究与论述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初始对准技术。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分别为概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分析、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粗对准技术、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罗经回路对准技术、基于现代估计理论的组合对准技术、主子惯导间的传递对准技术以及旋转式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技术。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技术》作为一本论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的专著,既可以作为精密仪器及机械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供从事惯性导航系统设计、制造、试验和应用的科研人员参考与指导。
赵琳、杨晓东、程建华编写的《现代舰船导航系统》结合国内外现代舰船导航*新研究进展和作者* 新的研究成果,围绕舰船导航系统的核心知识点,系统阐述了国际和国内各种不同类型的舰船导航系统。 全书共分12章:**、2章叙述了舰船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导航定位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几种应用较早的舰船导航系统,包括船位推算系统、地文导航系统和天文导航系统;第4章详细阐述了惯性导航系统;第5章讲述了陆基无线电和卫星导航系统;第6章介绍了水声导航系统;第7—9章分别阐述了几种先进的舰船导航手段,包括地磁导航、重力导航和气象导航;*后,从导航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第lO一12章全面介绍了组合导航、电子海图和舰船航路规划。 本书可用作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生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
本书全面介绍惯性导航基本理论:1.惯性仪表:转子陀螺力学基础;液浮积分陀螺、动力调谐陀螺、激光陀螺及摆式加速度计动力学分析及其误差补偿原理。2.陀螺稳定平台:单轴、三轴、双轴陀螺稳定平台动力学分析、回路设计及误差分析。3.惯性导航系统:休拉调谐原理;平台式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误差分析及自主式初始对准;在惯性仪表增量输出条件下,捷联式惯导系统姿态更新四元数算法,多子样旋转矢量算法及补偿圆锥效应的优化算法,速度解算中补偿划桨效应及位置解算中补偿涡卷效应的优化算法;捷联惯导的自主式初始对准及动基座传递对准;捷联惯性器件的余度技术。 本书为*“十五”重点立项教材,可作为惯性导航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业厂、所、部队工程技术人员的教科书和技术参考书。
惯性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各类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惯性器件与惯性导航系统》以惯性器件及其系统技术发展为主线,系统介绍惯性技术理论基础、经典陀螺仪结构及工作原理、光学陀螺仪结构及工作原理、振动陀螺仪结构及工作原理、加速度计、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惯性测试技术、组合导航技术等内容。《惯性器件与惯性导航系统》不但注重已有原理的阐述,而且注重前沿性,如加入原子陀螺仪、旋转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以及海洋地球物理辅助导航技术等,使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能把握学科方向的发展前沿。《惯性器件与惯性导航系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和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参考书。
现代战争的高技术特点表明,**制导武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战争的主导,低成本导航与制导技术是消耗型制导武器的关键技术之一。卫星/MIMU嵌入式组合导航系统具有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动态性能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在**制导武器等军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唐康华、吴美平、胡小平编*的《GPS\MIMU嵌入式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以GPS为实例,开展卫星/MIMu 嵌入式组合导航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MIMu 辅助的GPS信号捕获、MIMu辅助的GPS信号跟踪、MIMU 辅助的导航定位算法和GPS/MIMU深组合导航算法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