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共12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制订的 复合材料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2016) 为框架,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丛书共12册,各分册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应用前瞻、未来预测、制订技术路线图的编写思路,分析复合材料前沿若干学术热点,论述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装备、设计、分析、检测与评价,并详细论述天然纤维复合材料、聚合物及结构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的技术应用。丛书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指导性,填补了国内复合材料发展方向预测的空白。本分册为《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本分册首先论述国内外CMC-SiC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在此基
先进复合材料丛书 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共12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促进我国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发展与相互转化,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对比分析、未来研究及产业发展方向预测的思路,论述各种先进复合材料。本书为《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分册,从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工艺与装备理论基础出发,涵盖了自动铺放、预浸料预成型、热压罐成型、干纤维预成型体制备、液体成型、缠绕成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复合材料结构回弹变形预测与控制、复合材料结构加工、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等内容,重点论述了核心技术与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航空航天领域应用与发展前景预测。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与
先进复合材料丛书 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共12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促进我国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发展与相互转化,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对比分析、未来研究及产业发展方向预测的思路,论述各种先进复合材料。本书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册,主要内容包括复合材料加筋壁板设计、飞艇复合材料桁架设计、汽车复合材料电池盒设计、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设计、飞机复合材料水平尾翼设计、航天复合材料燃料贮箱设计、复合材料储能结构设计、总结与展望。本书可供复合材料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新材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新材料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新材料技术咨询机构等领域的人员参考。
先进复合材料丛书 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贯彻落实新材料《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制订的 复合材料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2016) 为框架,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各分册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应用前瞻、未来预测、制订技术路线图的编写思路,分析复合材料前沿若干学术热点,论述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装备、设计、分析、检测与评价,并详细论述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等。丛书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指导性,填补了国内复合材料发展方向预测的空白。本分册为《土木工程复合材料》,
本丛书(共12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制订的 复合材料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2016) 为框架,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丛书共12册,各分册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应用前瞻、未来预测、制订技术路线图的编写思路,分析复合材料前沿若干学术热点,论述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装备、设计、分析、检测与评价,并详细论述天然纤维复合材料、聚合物及结构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的技术应用。丛书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指导性,填补了国内复合材料发展方向预测的空白。本分册为《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本分册简要介绍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主
先进复合材料丛书 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组织编写,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共12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促进我国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发展与相互转化,按全新研究进展评述、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对比分析、未来研究及产业发展方向预测的思路,论述各种先进复合材料。本书为《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分册,全书共9章,对各类热固性树脂的分子结构、合成反应、固化机理和典型性能进行了论述,并在树脂的结构表征、成分分析以及固化物微观结构调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对聚合物陶瓷前驱体也进行了论述。本书内容先进,适合从事复合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新材料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新材料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新材料技术咨询机构等领域的人员参考。
本书以技术要求和质量管理为主线,系统介绍了煤炭检测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先重点阐述了煤炭采样、制样和化验的技术要求,然后介绍了包括通用要求、结构要求、资源要求、过程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在内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同时对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能力验证进行了讲述。为了加深理解, 两章介绍了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以及所用到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煤炭检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煤炭检测质量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的教材。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持续在煤焦和炼铁领域进行科研工作的总结。本书内容共分九章:章主要从煤的成因因素出发,讨论标志各种成因因素作用程度的指标和评述现行炼焦煤质量各种指标的优缺点。并对标志炼焦煤的第三成因因素指标作了研究和探讨。第2章以不同变量程度炼焦煤的各种煤炭显微组分为对象,详述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动态和其各自形成焦炭质量的影响。第3章叙述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和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焦炭在高炉中劣化因素、劣化过程中富氧喷吹煤粉在焦炭劣化的影响。第4章研究大高炉不同喷吹煤粉水平下,不同断面位置的风口焦和其相应入炉焦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检测指标的对比,从而推测焦炭在高炉中性质变化的规律。第5章研究风口喷煤粉在回旋区未燃尽残炭和从高炉顶逸出残炭的数量和性状,从而推断高变质程度无烟煤和低变质程度烟煤各
本书在编写结构上按应用领域对产品配方进行分类,把特性相近的清洗剂作业类进行介绍:金属和机械工业用清洗剂、纺织工业和织物用清洗剂、餐饮和食品工业用清洗剂、公共设施和居室用清洗剂、交通工业用清洗剂以及其他工业清洗剂如印刷工业、电子工业、卫生医疗业、建筑业用清洗剂等。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产品配方结合生产、应用实际,同进也参考了部分国外的系列产品配方。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便于研究者和五产人员查阅。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清洗剂生产、研究、应用等单位的人员参考,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第1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
本书在编写结构上按应用领域对产品配方进行分类,把特性相近的清洗剂作业类进行介绍:金属和机械工业用清洗剂、纺织工业和织物用清洗剂、餐饮和食品工业用清洗剂、公共设施和居室用清洗剂、交通工业用清洗剂以及其他工业清洗剂如印刷工业、电子工业、卫生医疗业、建筑业用清洗剂等。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产品配方结合生产、应用实际,同进也参考了部分国外的系列产品配方。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便于研究者和五产人员查阅。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清洗剂生产、研究、应用等单位的人员参考,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持续在煤焦和炼铁领域进行科研工作的总结。本书内容共分九章:章主要从煤的成因因素出发,讨论标志各种成因因素作用程度的指标和评述现行炼焦煤质量各种指标的优缺点。并对标志炼焦煤的第三成因因素指标作了研究和探讨。第2章以不同变量程度炼焦煤的各种煤炭显微组分为对象,详述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动态和其各自形成焦炭质量的影响。第3章叙述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和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焦炭在高炉中劣化因素、劣化过程中富氧喷吹煤粉在焦炭劣化的影响。第4章研究大高炉不同喷吹煤粉水平下,不同断面位置的风口焦和其相应入炉焦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检测指标的对比,从而推测焦炭在高炉中性质变化的规律。第5章研究风口喷煤粉在回旋区未燃尽残炭和从高炉顶逸出残炭的数量和性状,从而推断高变质程度无烟煤和低变质程度烟煤各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持续在煤焦和炼铁领域进行科研工作的总结。本书内容共分九章:章主要从煤的成因因素出发,讨论标志各种成因因素作用程度的指标和评述现行炼焦煤质量各种指标的优缺点。并对标志炼焦煤的第三成因因素指标作了研究和探讨。第2章以不同变量程度炼焦煤的各种煤炭显微组分为对象,详述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动态和其各自形成焦炭质量的影响。第3章叙述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和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焦炭在高炉中劣化因素、劣化过程中富氧喷吹煤粉在焦炭劣化的影响。第4章研究大高炉不同喷吹煤粉水平下,不同断面位置的风口焦和其相应入炉焦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检测指标的对比,从而推测焦炭在高炉中性质变化的规律。第5章研究风口喷煤粉在回旋区未燃尽残炭和从高炉顶逸出残炭的数量和性状,从而推断高变质程度无烟煤和低变质程度烟煤各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第1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
书扼要地介绍我国能源形势、燃料与净化空气的关系。阐述以我国当前用得较多的甲醇燃料为主的醇燃料(甲醇、乙醇等)的生产、理化及燃烧特性、应用技术及性能。介绍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办法。考虑到本书的部分读者是从事醇燃料工作,但对汽车发动机不太熟悉,因此包括内燃机的结构及原理。同时介绍醇燃料已作出的贡献,进一步提高醇燃料的燃机性能的技术、发展趋势。 本书不仅可供醇燃料汽车行业人员的培训教材用,而且也可供从事能源、热力机械、醇燃料专用零部件的研发及管理、醇燃料动力机械的维修保养等方面人员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们参考。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论分析与
本书系统介绍各种发动机燃料的理化性能和燃烧性能,以及各种燃料的牌号和使用,重点介绍了液体燃料各种性能的概念、意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介绍液体燃料的各种理化怍质:中篇介绍了燃烧的基本理论和燃料在各类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下篇主要讨论液体燃料的种类、牌号、质量管理以及替代燃料。 本书可作为油料应用专业和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石油生产和储运、油品应用、发动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论分析与
本书详细阐述了有机磷化学的研究进展、有机磷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与磷原子的成键特点;系统介绍了各类有机磷(膦)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物性参数、制备方法、主要化学性质与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选修课教材,也可供青年教师、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有机磷化合物研究的研究生参考,同时也是各类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各类功能性有机中间体等研发工作的人员的良师益友。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二版)》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论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