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五章,章简要叙述了烟草农药残留概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烟草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基础知识、分析过程和发展趋势,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烟草农药残留分析的质量控制措施及注意事项,第四章对烟草农药残留分析中常见农药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种农药的理化性质、用途及推荐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五章对烟草农药残留分析中常见农药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进行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烟草科学研究与方法论》(作者鲁黎明)介绍了在烟草应用科学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中基本的研究方法。 内容包括烟草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烟草新品种选育的方法、烟草的田间试验方法、烟草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烟草相关生理过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烟草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等。 《烟草科学研究与方法论》可以作为从事烟草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校烟草专业的实验指导书。
本书收集整理了90多家国内主要的烟用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和30多家国际香精香料企业的简介,还收集了近300家国内外香料生产企业的联系方式及其合成香料、天然香料、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名录,此外还对国内外主要的香化组织、研发机构、管理检测机构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供卷烟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物资采购人员参考。
本教材共分6章。以国內外*技术和研究成果阐述了烟叶调制的物理学基础,烤烟、白肋烟、香料烟的调制设备设计与建造,烟叶成熟理论、采收技术与调制前准备,烟叶调制理论,烤烟和主要晒晾烟调制技术等。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烟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烟草科研单位和从事烟草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吸烟与健康问题一直是医学、毒理学和烟草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建立整体评价卷烟烟气危害性的科学方法逐渐成为“吸烟与健康”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书以卷烟危害性评价为主题,对烟草和烟气化学成分、烟草和烟气主要有害成分、卷烟烟气主要有害成分测定方法、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原理、卷烟烟气毒理学评估方法、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方法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本书可供烟草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开发人员参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44/ SC 7)归口。
YC/T146—2001《烟叶打叶复烤工艺规范》和YC/T147—2001《打叶烟叶 质量检验》于2001年4月颁布实施,在指导打叶复烤生产、规范加工工艺、规范质量检验与判定、减少工商交接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卷烟加工工艺技术和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部分条款已经不能满足“卷烟上水平”的要求。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5年组织修订以上两项行业标准,项目参与人员紧紧围绕“原料保障上水平”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满足卷烟工艺需求为核心,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结合国内打叶复烤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论证和修改,重点凸显标准的前瞻性、进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相应技术标准的接轨。2010年12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发布了YC/T146—2010((烟打叶复烤工艺规范》和YC/T147--2010((打叶烟叶
本书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新郑卷烟厂正在使用的烟丝膨胀生产线为例,详细介绍了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下属的工业控制公司AllenBradley(简称AB)的ControlLogix系统的组态、通信与编程技术。ControlLogix系统的指令有130多条,实际在烟丝膨胀生产线PLC程序中用到的只有40余条,所以在介绍编程技术时,以烟丝膨胀生产线现用的PLC程序为例子,对程序中出现的40余条指令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作为很成熟的工业控制系统,ControlLogix系统受到不同行业、使用单位的不同要求以及系统设计人员的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设计出不同的控制形式,新郑卷烟厂的烟丝膨胀生产线通过EtherNet(以太网)实现进料端、热端和冷端三个主控制柜之间的通信,通过ControlNet(控制网)以1794CAN15/C模块对众多的现场控制柜进行控制,以1788CN2DN转换模块对众多的软启动器和变频器进行控制的
《中国优质特色烤烟典型产区烟叶质量风格特征》概括地介绍中国优质特色烤烟典型产区烟株与烟叶的风格特征。《中国优质特色烤烟典型产区烟叶质量风格特征》共分21章,以典型产区代表性片区的大量翔实数据和图表形式概述我国12个优质特色烤烟生态区域的典型产区的烟株特征、烟叶外观质量与物理指标、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与中微量元素、烟叶生物碱组分与细胞壁物质、烟叶多酚与质体色素、烟叶有机酸与氨基酸、烟叶香气物质、烟叶感官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武陵山区、黔中山区、秦巴山区、鲁中山区、东北地区、雪峰山区、云贵高原、攀西山区、武夷山区、南岭山区、中原地区、皖南山区12个烤烟种植生态区域,分别阐述我国主要烤烟种植区域的典型烤烟产区烟株与烟叶的风格特征。
本书主要叙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注意事项,以及近年来国内外主要使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以及在烟草科学当中的应用的实际范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篇,在此篇中,主要叙述了分子实验技术;二是应用篇,主要描述了在烟草中的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8、附录C、附录D和附录E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1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洪祥、申国明、王凤龙、徐秋萍、刘新民、曹鹏云、许自成。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YC/T451《烟草行业数据中心人力资源数据元》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数据元目录; ——第2部分:代码集。 本部分为YC/了451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44/SC7)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烟草专卖局人事劳动司、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信息中心、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俞关勇、高一军、袁健、李捍红、刘东平、李特朗、易雅鑫、李江、吕新宇、辛国亮、黄建、王贺。
烟草育种学是研究烟草新品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科学,是作物育种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烟草隶属经济作物,且与吸食者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故烟叶质量与安全性是评价烟草可用性的核心,也是烟草独特的一面。随着吸烟有害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降焦减害成为卷烟制品的发展主流,无论在烟叶香气质量方面,还是在降低有害基础物质方面,都对烟草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改良烟草品种,使其内在质量向优质、低毒、少害方向发展是烟草育种的特殊使命,同时也是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学科的横向渗透、纵向加深、综合交错,使任何一个领域都成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育种学领域更是如此,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为育种学带来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极大丰
本书包括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两部分,共收录了168种天然香料和834种合成香料的资料,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天然香料的内容包括CAS编号、类别、中英文名称、中英文别名、物理性质(酸值、相对密度、折射率)、溶解性、制备提取方法(包括天然存在)、性质特征描述(外观性状和主要成分)、用途与用量、产地和管理状况等。合成香料化合物的内容包括CAS编号、BRN编号、类别、中英文名称、中英文别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折射率)、溶解性、天然存在、制备方法、香味性质特征描述、用途与用量和管理状况等。书稿中有关各种香原料在烟草中用途、转移行为和滤嘴截留能力的资料内容基本上是郑州烟草研究院香精香料研究室多年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对烟草调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适合烟草行业技术人员
《国家烟草专卖局行业标准统一宣贯教材(YC/T199-2011):实施指南》以其独特的理念,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环境战略,是实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烟草行业卷烟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为国家发展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烟草行业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烟草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烟草行业非常注重在对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探索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污染预防持续地应用于产品生产全过程,并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现行的经济与环境管理,全面、有序、深入地推广开来,以实现科学发展。
本书简要综述了离子色谱、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离子色谱在卷烟纸助燃剂检测和烟草中亚硝酸、硝酸检测,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在烟草多农残检测和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芘检测,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在烟草多农残检测、氨基酸检测和烟用纸张芳香胺检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烟用纸张、丝束、三乙酸甘油酯等烟用材料重金属检测和卷烟纸中钾、钠、钙、镁检测的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应用实例详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烟草仪器分析技术的科普教材和工具书。
造纸法再造烟叶在减害降焦、调控卷烟化学成分等方面具有天然烟叶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国内外烟草行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书系统介绍了实现再造烟叶产品质量稳定、可控的整套技术,包括原料预处理及均匀混配技术、提取液和浓缩液物理质量稳定控制技术、再造烟叶重要化学成分在生产中的传递、制浆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抄造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涂布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DCS系统控制技术、技术集成应用等内容。本书可供烟草行业的研究开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再造烟叶从业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