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种植区划,中国苜蓿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以及国外近年育成的品种866个(其中中国41个、外国825个)。详细介绍了每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育种方法、植物学特征、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以及适宜种植区域。《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可供从事苜蓿生产与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环保、土壤治理及苜蓿爱好者参考与使用。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记者的视角,讲述了栏目记者在走访乡村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或聚焦地道的乡风民俗,或讲述乡村奇人与奇事,文笔隽永,故事轻松有趣。作者是一线 的记者,有十几年的乡土文化节目采编拍摄经验,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线采访的艰辛与快乐,以文化寻访、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挖掘、记录并向公众传递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是我国 本关于成熟蜂蜜生产的科学技术推广类图书,填补了我国养蜂历 “成熟蜂蜜优质高产生产技术”空白。本书客观分析了我国养蜂历史、现状及我国养蜂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给出了提高养蜂效率、提高蜂蜜产量、提高蜂蜜品质、提高养蜂效益的具体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际生产应用,蜂群的蜂蜜产量显著提高,蜂蜜的品质得到根本改变,为我国生产成熟蜂蜜指明了方向。书中介绍的养蜂技术 , 领先,技术新颖、实用、可操作性强,是我国养蜂历 蜜蜂饲养方法、蜂蜜生产方法、蜂蜜加工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促进我国成熟蜂蜜生产及养蜂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分类与特点、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现状、农业废弃物生产各类木腐菌和草腐菌的生产技术(25种食用菌)、食用菌菌渣理化特性及安全性、菌渣菌渣基质化利用技术、菌渣肥料化技术、菌渣还田技术、菌渣高值化利用技术等内容。着重介绍当前废弃物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菌渣资源化的技术、工艺等内容,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书中内容理论结合实践,通俗易懂,可供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科研工作者参考。
稻飞虱是一种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具有迁飞性、种群繁殖快等特点,很容易暴发成灾,2020 年农业农村部将其列入首批《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本书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飞虱发生种类、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并系统阐述了近年来稻飞虱发生为害情况。重点对稻飞虱绿色防控、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科学使用等综合防控方法和防控体系的建设进行了阐述。既体现了稻飞虱 科研项目的成果,又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中国蔬菜的丝绸之路》介绍了《诗经》《史记》等古书中所记载的蔬菜,对蔬菜在世界上的起源进行了总结,以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依据分析了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
农业的效益牵涉经济增长,农村的局势牵涉全国稳定,农民的幸福牵涉民生大计。本书收集了作者关于 三农 问题的重要文章,分为乡镇政权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土地管理与计划生育工作、农民减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七个部分,对解读 三农 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 三农 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内容运用人类学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遗产)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两个核心要素即渤海国文化带和响水稻作农业乡村社会文化带进行考察和理解,具体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农耕实践、传统技术以及文化系统中的“主体”等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而挖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对遗产复兴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进行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关注遗产如何接入现代世界的知识体系,开启作为知识的遗产研究新尝试。
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实现农业节水的目标日趋严峻。考虑到提高农业灌溉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节水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本书首先测算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以此表征农业灌溉技术水平;其次在测度农业水“回弹效应”的视角下,分析了灌溉技术引致的农业节水效应; 对其影响路径及调节对策进行理论剖析和实证研究。本书在理论上就灌溉技术对农业节水的促进、抑制作用并存的事实及其影响关系提出合理解释,丰富了农业节水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全国和分区域视角下系统分析其影响路径、影响程度和调节对策,能为各地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节水策略提供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京科惠农”科技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和实践问题,为 好地发挥这些咨询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本书精选了部分图文问题并在充分尊重专家实际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形式等方面的编辑加工,使解答尽量简洁、通俗、科学、严谨。本书汇集了蔬菜、果树、花卉、杂粮和畜禽养殖等不同生产门类的图文问题,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问题 好地传播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与借鉴, 好的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本书在重点梳理农产品供需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及波动理论、农户经济决策行为理论、 贸易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生产消费两个环节、国内国外两种市场”的研究视角,构建了“ 生产替代、国外进口替代和 消费替代”的三维分析框架,阐述中国玉米供给过剩的形成原因。重点聚焦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刚性上涨机制触发的三重替代: ,玉米挤占其他粮食和经济作物,导致玉米播种面积迅猛增长,玉米供给量迅速增加。第二,饲料企业大规模使用进口替代品,例如高粱、大麦、DDGS、木薯替代 玉米,导致玉米替代品冲击 消费市场。第三,小麦作为饲料原料替代 玉米,挤占 玉米消费市场。基于上述分析框框,从 生产、 消费以及国外进口等三方面提出 的玉米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