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拍照片展示,对鱼体检查的标准化流程的构建,塘口服务标准化流程的构建,水质检测标准化流程的构建,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主要病原的标准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养殖中的重要细节如投饵、增氧机的管理和使用等作了详细阐述,着重传播标准化鱼病防控的理念,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理解鱼病防控的实战逻辑,提升塘口服务能力及水平,科学防控鱼病,从而降低鱼病的发生率及养殖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书适合水产养殖技术、管理人员,水产养殖户,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水产养殖培训班学员阅读参考。
色彩斑斓、体态端庄奇特、泳姿典雅、活泼欢畅的观赏鱼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当今,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饲养观赏鱼已成为仅次于摄影而居第二位的业余爱好。由郝家礼编著的《海水观赏鱼1000种(图鉴珍藏版)》主要以图为主,介绍了鱼类的分类和命名,鱼类的 形态特征,鱼类的栖息环境,鱼类的食性,鱼类的性格,海水中的金属元素,海水的盐度和比重,鱼类适合的水温以及光照等,图文并茂,是广大养鱼爱好者的工具书。
上世纪80年代初,暨南大学爬行动物养殖场承担了 金钱龟与*人工养殖研究 的国家课题,开始对金钱龟的生态学、人工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等进行研究。随后对其他龟类及鳖类也进行了人工养殖与病害防治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金钱龟的人工养殖已进行多年,各方面的养殖技术均较成熟,已很好地解决了繁殖技术和较好地解决了病害防治等问题。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为基础,结合广大养殖者的经验和体会,编写了《龟中之王金钱龟》一书,旨在更好地弘扬祖国文化,更好地推动金钱龟的人工养殖,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动物,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动物资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海南省海水养殖水域自然资源条件、海南省海水增养殖现状、海南省海水增养殖现状评价、海南省海水增养殖区选划和海南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共6章。其中,第l章由周永灿、张本编写,第2章由谢珍玉、方再光、郭伟良编写,第3章由周永灿、冯永勤、王世锋、郭伟良编写,第4章由冯永勤、王世锋、谢珍玉、蔡岩编写,第5章由张本、周永灿、谢珍玉、王世锋、曾水香编写,第6章由张本、周永灿、方再光编写,成果图编制由史健康、方再光、周永灿和曾水香完成,全书由周永灿统稿。
我国水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约有淡水鱼类1452种,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对河流体系里鱼类资源开展有效、合理、准确的调查,是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及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保护水域生态安全和维护国家水域权益的重要保障。本书从淡水鱼类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及世界淡水鱼类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淡水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并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淡水鱼类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的各种方法,包括野外采样方案的设计、调查时间与调查频率、渔获物处理方法、资源量评估方法、生物学特性调查方法、群落调查方法、调查成果报告的编写及资料归档等共八章内容。本书涵盖了最新的鱼类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内容翔实,知识点安排合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重点与实用性,反映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行业特色。实用性强
为了全面了解珠江河口水生生态环境现状,本书从水体理化因子、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角度,对珠江河口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同环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为河口生态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咨询研究的有关报告,重点阐述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措施。共分四部分:*部分为水产健康养殖发展战略研究;第二部分为现代海水养殖新技术、新方式和新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包括综合研究报告和国内外调研报告;第三部分为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生产模式案例分析报告,淡水和海水养殖共9个案例;第四部分包括《关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建议》和《关于 大力推进盐碱水渔业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建议》两项院士建议。本书可供渔业管理部门、科技和*门、生产企业以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深水网箱安全隐患是一个复杂问题,包括未知的气象隐藏着恶劣海况,不确定性及不可控的台风路径、凶猛生物的攻击等,造成设计和施工盲目性和不可预见性。同时,不能排除超过设计安全等级以上的台风自然风险,即使在设计目标范围内,也不能免除深水网箱损坏的可能,在工程技术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失效率,这就是工程技术的弱点。还有深水网箱尚不能由用户自由安装,网箱的维护也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也给用户带来不便。尽管如此,深水网箱作为现代海洋农业先进生产力,在实施海洋战略中仍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大洋性渔业概况》共分五章,章为金枪鱼资源及其渔业,包括三大洋的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鲣鱼、蓝鳍金枪鱼和剑鱼等种类;第二章为大洋性头足类。资源及其渔业,包括柔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太平洋褶柔鱼、新西兰双柔鱼和鸢乌贼等种类;第三章为中上层小型鱼类资源及其渔业,包括秋刀鱼、智利竹英鱼和其他竹荚鱼等种类;第四章为底层深海鱼类资源及其渔业,包括南极犬牙鱼、大西洋胸棘鲷和其他深海种类等;第五章为南极磷虾资源及其渔业。 本书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可供水产界和海洋界的科研、教学等科学工作者和研究单位使用,同时也可为渔业主管部门和远洋渔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由《世界大洋性渔业概况》编写组编著。
六十多年前,刘建康先生在黄鳝中揭示出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被当时国际权威认为是在低等脊椎动物中的首次发现。六十多年来,鱼类性别和生殖研究不但发展迅速、成果迭出,而且应用价值厚实,已为渔业所用。本书在重印刘建康院士关于黄鳝性别分化研究的两篇论文和英国皇家学会博洛博士针对黄鳝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的发现在Nature上发表的专题评论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系统地论述了鱼类性别和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人工控制,内容包括鱼类生殖策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鱼类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决定基因,单性鱼类的生殖方式及其遗传基础,银鲫生殖方式的特殊性及其遗传基础,鲤鱼的性别控制与全雌鲤生产,黄鳝的性反转及其调控机制,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石斑鱼的性反转及其性别分化机制,以及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生殖的
卢凤君、吴慧曼、李晓红、陈黎明所著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战略分析》充分吸收了涉农产业链战略分析的思想方法和智慧结晶,重点针对当前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论述了淡水活鱼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从传统的作业型生产流通到向信息化引领、组织化主导、标准化支撑的服务型生产流通转型一升级一优化的道路。本书以淡水鱼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为主线,以淡水鱼现代流通模式优化为核心,以节本降耗、保质增效、节能减排为目标,以突破流体工艺匹配、装备设施集成配置、主体组织协同三个关键问题为抓手,有机融合创新理论、价值理论、决策理论、演化理论、优化理论等理论,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决策分析、优化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中观视角出发,兼顾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建立形成了完整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
20世纪80年代“蓝色革命”改变了海洋渔业,令它从一种捕捞活动,变得 接近于养殖。而三文鱼的属性也渐渐向其他养殖动物靠拢,进入到动物福利法的保护之内。《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是 本关注三文鱼养殖的民族志研究。作者考察了食品生产工业化的经济背景、人和动物关系的物质性,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海水健康养殖与质量控制》选录了实验室近年来有关海水健康养殖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多工作是由作者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为了使《海水健康养殖与质量控制》的内容更充实,实用性更强,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著资料。
本书首次将海水、淡水鱼类的增养殖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对其研究成果和生产技术进行系统全面地介绍。全书自始至终贯彻了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提高各类水域的生产力;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的水域特点,提出鱼类的养殖,资源保护,增殖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集中反映了20世纪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现状和水平,反映了鱼类增养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 全书分基础篇、技术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共20章。内容包括:绪论,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水环境,肥料,营养与饵料,繁殖,人工繁殖技术,鱼苗鱼种培育,池塘养鱼,天然水域鱼类养殖,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鱼类资源增殖,捕捞,活鱼运输,特种水产品(鱼、虾、蟹、蛙、鳖)养殖等。 本书供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
本书较系统地反映了鱼类种质分子鉴别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外部研究鱼类种质分子鉴定的专著。全书共分五章,章概述主要介绍鱼类种质鉴定的方法以及分子标记在种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罗非鱼、大口黑鲈和剑尾鱼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DNA指纹计算机的数字化鉴定技术;第三章收录了几种鱼类的一品种,品系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和鉴定结果;第四章是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鱼类种质鉴定与系统分化研究;第五章是一些鱼类的遗传结构和品种以及种群间遗传差异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水产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研究的科技、教学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国内外部有关贝类养殖遗传学的著作,也是一部研究贝类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全书共分11章,首先对海产贝类养殖遗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其后,从壳色的表型遗传、基因定位及与数量性状间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海湾扇贝的壳色遗传研究进展;从有效群体大小、选择、杂交、近交四个方面阐述了海湾扇贝数量性状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介绍贝类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生长相关QTL定位三个方面对海湾扇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阐述。本书还介绍了海湾扇贝功能基因开发的研究成果、海湾扇贝家系建立技术和系谱鉴定技术,以及海湾扇贝品种培育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贝类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的科技、教学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增殖技术》根据笔者多年来研究工作成果资料撰写而成,阐述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增殖技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长江口生态环境与资源、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状况、中华绒螯蟹洄游亲蟹对盐度的响应、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培育技术、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增殖放流技术、中华绒螯蟹增殖效果评估以及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评估。书后附有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