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本书是以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为主的调查收集整理组,在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地区进行了数年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后的成果。该成果为布依族盘歌民歌部分的国际音标记音、翻译。是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之外的民族民间的称为 户外歌 的部分。总计有200多首,是布依族人歌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已经出版,这是其出版的补充部分。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斫琴记》由王亚雄主编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由湖北省博物馆编
锣鼓,是中国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锣鼓,是中国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锣鼓,是中国为古老的乐器,四千多年前的“鼍鼓”,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中大同小异的35种“鼓”字,汉代的铜锣,魏晋时期的铜钹;锣鼓,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为广阔的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近于无处不在……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完美结合,艺术领域与非艺术领域的交相互动,是构成中国锣鼓文化独特个性和无穷魅力的根本要素,而从雅文化的特质研究、介绍入手,探求俗文化的渊源与成的一个古老幽深且又充满了动感的景观。在这个景观中,既有着中国锣鼓蒙昧之初的智慧之光,又有着中国锣鼓神秘之中的天真烂漫;既有着中国锣鼓血与火的壮怀激烈,又有着中国锣鼓生与死的一往无前;既有着中国锣鼓的威严与瑰丽,又有着中国锣鼓的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为甘肃民间歌谣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民间歌谣丰富多彩。本书以歌谣的不同种类划分整理的的千余首民间歌谣。歌谣主要种类:劳动歌谣、时政歌谣、红色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生活歌谣、儿童歌谣等。这些歌谣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究竟传唱,兴盛不衰,是中华民族悠久民间文化的鲜活体现。本选题有出版价值,建议出版。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城区及长安、周至、蓝田等地。它脱胎于唐代燕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古乐演奏的形式、结构、曲牌及谱式。本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本书是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